为什么我们的围棋手会输给AI?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猎物是谁?
人工智能就是机器人的大脑吗?
当它们成为「他们」,
甚至最终成为「我们」中的一部分,
生活将会怎样?
西湖教育基金会携手中国科技馆共同举办
中科馆【杭+说】大讲堂,
西湖大学于长斌教授
讲解AI技术推动力,及新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潜在的社会影响,并与您分享他对未来研究热点的一些预测和解读。
于长斌,西湖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博士毕业于澳洲国立大学并留校任教,历任讲师,高级讲师,特聘研究员,终身教授(Reader)以及网络化系统学科方向负责人;曾兼任澳洲国立大学工学院副院长,澳洲国家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技术委员,澳洲工程学会信息与电子学部会士(Fellow), 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网上报名的观众入场签到
▲座位坐满了就坐在台阶上听讲~
一开场,主持人向在场各位小观众们提了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是人的智慧还是机器人的智慧?”,大多数小朋友们都答“是人的智慧”。众所周知,人的大脑是非常聪明的,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有了很大的进化和提升,但人会有疲倦,智慧需要传承,因此,我们就希望机器能在这方面给人类带来帮助,这样就诞生了人工智能。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呢?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可以把我们认知的世界大致分为两部分——环境/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我们人类的身体不仅在现实世界与不同的人交流、进行各种活动,也在虚拟世界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狭义上的“机器人”却只存在于现实环境中,帮助人类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但人工智能是让机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科学家们希望这种“类人化”的机器人可以和人们进行合作、共融,一起完成各种工作。
人工智能中的某些技术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都已有体验,比如VR(虚拟现实技术):
(图片来自网络)
和AR(增强现实技术):
(图片来自网络)
而这些技术就支撑起了从去年开始被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AI研究国家队」——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等。
▲AI国家队
▲来不及记笔记就先把PPT拍下来
这些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举一个特别小的例子,现在的人脸识别情景有:
支付宝实人认证(需要我们做出眨眼或低头等动作):
(图片来自网络)
过海关(需要我们稍作停留待机器识别):
(图片来自网络)
而人脸识别最终会成为无需停留及做出其他动作的快速通过技术,大大节约时间。
AI的下一个猎物是谁?
医疗与健康方面:
医疗机器和诊断APP谁能更胜一筹?
金融理财方面:
小额贷审核、劳务审计都可能被AI代劳,而个人理财也变成人与AI的博弈。
教育培训方面:
AI相关的教育APP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自我强化教育技术,人工智能最终会代替教师这一职业吗?人们对AI教学的接受度又是多少?
那么于老师的研究团队在做什么?
1)自主的机器人系统——可以自己“完成任务”“做决定”的机器人
2)云计算、云智能
3)泛在智能——让人工智能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和爷爷一起听讲座
于老师还讲了几个他所关注的技术热点:
1)群体智能
自然界中有许多群体智能的现象:
用蚁群的优化算法来举例,下图中蚂蚁从巢穴去觅食有两条路径。最初蚂蚁们会分别从两条路径去觅食,但有的蚂蚁走的路短、用时少,有的却要走较长的时间,经过信息的交互和分享,蚂蚁们会都选择更短的路径,这就是群体智能。▽
△ 提问环节有一位小朋友
想知道这本书的名字
群体智能应用到机器人领域,就诞生了下图中的小机器人,每一个个体都十分简单,但经过彼此的信息交互后,可以完成复杂的任务。
2)社会网络
「网络」研究的对象是「系统」,人与人之间,站点与站点之间,都组成了「系统」:
网络中有固定的网络,也有临时组成的网络,比如每次在「杭+说」相遇的你和我们。
这里不得不提到非常著名的六度分离理论:
你的微信朋友圈有多少人?你经常联系的好友又有多少人?
3)机器人
如何让机器人也能感知这个世界?
通过不同种类的「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超声波传感器等,机器人有了感知,再进一步通过深度学习获得了认知的能力。下面用无人驾驶技术举个例子~
4)深度学习
source:李飞飞网易公开课「如何教计算机理解图片」
如何让机器“聪明地”分辨出照片和视频中的人或物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难的~
比如下面这只喵星人
So...
But...很多时候,喵星人是这样的:
这样的……
甚至是这样的……
于是……
科学家们需要对机器进行海量的实例训练,类似小孩通过经验来学习,把各种类似“猫”的要素组合叠加,而互联网上的图像视频则为这种机器学习提供充足的信息。
进入到提问环节,现场小观众观众纷纷举手希望能得到于老师答疑解惑。
以下是部分提问:
1
一位小朋友沮丧地问道:
为什么我们的围棋手会输给机器?
简单点说,下围棋这件事对机器来说,识别棋盘很容易,而之后基本靠运算。虽然机器的程序是人设计的,但人在下围棋的过程中会感到疲倦,而机器则不会。
2
这个问题来自一位和父母一起来听讲的小朋友:如果所有的工作岗位都被机器人代替了,我们人怎么办啊?
于老师开玩笑地邀请这位小朋友将来成为他的“同盟者”,从事AI的研究,不太容易“失业”。有一些艺术创作相关的职业,也是AI很难取代的。随着AI的发展,一定会产生很多新的职业,把那些重复性、耗费体力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做,把人从这些工作中解放出来,做更有意义的事,小朋友们不用担心,要好好学习。
▲于老师的精彩讲座收获了在场听众热烈的掌声
▲讲座结束后,大家“包围”住于老师继续提问
中科馆大讲堂
中国科技馆主办的公益科普讲座
——尖端科学的通俗解读 & 基础科学的专业叙述,院士级的科学大师 & 骨灰级的科普达人……都在这里!
感谢中科馆大讲堂对「杭+说」的大力支持!
如果想合作「杭➕说」请联系西湖教育基金会
作者丨谢丹阳
来源丨西湖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