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花式”松绑,急唤买房人
来源:财经天下周刊
楼市相继解绑,售楼处急切盼望着购房人的回归。然而,至少短期来看,政策的暖风效应还没来得那么快。与此同时,调控的力度和边界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房住不炒始终是核心。如何有效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是留给地方的新问题。
撰文 / 李逗
从今年1月份以来,楼市调控松绑的政策,开始对外不断地吹暖风,最早多集中于三四线市场,但进入二季度以来,各地发布不同程度松绑房地产调控政策,风刮的尤其猛烈。
最近一段时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发布,到了一个罕见的爆发期。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显示,截至5月20日,已经有超过56座城发布政策,包括无锡、苏州、长沙、杭州等重点二线城市,也加入调控大军。全国楼市调控次数高达290次,算下来平均一天两次的调控节奏。
而在上周五(5月20日),央行也急忙下了一场“及时雨”,五年期LPR利率罕见下调了15个基点,这让购房人的按揭贷款压力进一步减轻。
制定出这些调控政策,地方也是用了很。一方面,“房住不炒”的核心不能动摇,但另一方面,楼市也需要新的增长。
为了吸引更多买房人冲进售楼处,各地绞尽脑汁的推出了很多创新性的调控方式,比如超20座城市推出二孩以上家庭可以多拥有一张房票,还有城市开始给在校大学生们提前发房票补贴,甚至还把购房人的年龄拓展到70岁。
然而,市场信心真的能迅速恢复么?从2021年10月央行首提“两个维护”(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算起,本轮房地产救市周期已超过8个月。一番调控政策密集发布后,售楼处还在等待购房人群的回归。
房子卖不动了?
作为首个放开限购的省会城市,郑州的调控信号和效果,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2022年2月11日,5家河南房企的郑州负责人们,受邀来到了河南省住建厅,进行了一次探讨会议。会议目的直接了当——摸底郑州楼市的现状,解决当前的难题。
前来开会的5家房企,分别是建业地产、正商集团、碧桂园、万科和永威置业。长期以来,他们都是郑州楼市的销售主力军。但在去年,即使是写救助信的本地企业建业地产,也没顶得住楼市下行的这波巨浪。
前来开会的开发商们,都忍不住大吐苦水。有人直言希望整治市场上首付分期乱象,有人则提出二手房交易税制过高。
过去的2021年里,郑州市场经历了“7·20”暴雨、半年内零星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再叠加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销售市场一片惨淡。售楼处的项目售价也一跌再跌,从降低1000元左右再到4000元左右。直到大家最终发现,降价真的解决不了问题了。
2021年,郑州住宅市场供应与成交规模同比萎缩了近3成,创近5年最低。自今年2月份以来,郑州市领导留言板上开始频繁出现对开发商“恶意降价”的投诉。
这场会议4天过后,相关负责人也坦言,“郑州房地产市场现在遇到一些小困难,将来不会有大问题”。没过多久,郑州就打响了全国第一个全面放开限购限贷的第一枪。市场需要振奋人心的消息。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郑州楼市几乎用遍了调控手段中能用的各项工具。3月1号发布的18条“救市”措施中,涵盖了人、地、钱等要素,取消“认房又认贷”,同时,重新启动去库存利器——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之大,在近年来的一二线城市调控中实属罕见。但实际效果,难说取得了巨大突破。
郑州本土房企人士王帅表示,“3月份新政出来后,部分项目打折促销力度很大,并且之前的各种限制也减少了,这段时间入市的购房人,主要是刚需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量客户在等待,在观望,不敢贸然入市。”
王帅是郑州一家闽系房企的市场研究人员,销售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郑州当地许多房企面临着生存挑战。王帅所在的公司,也未能躲过裁员危机,“年末裁员25%后,最近一段时间又开始了新的裁员降薪。”王帅感叹道,“行业风雨飘零,不知道我们这些从业者还能坚持多久。”
对于目前郑州市场的销售困境,王帅并不觉得在意料之外,“大量的库存,让客户没有很强的紧迫性去进行购买,而企业被迫拉长开发周期,由于资金成本的压力,又要加快周转,就要以价换量,造成的结果是,购房人买的越晚,反而越便宜。”
当地相关部门已经在想办法为房企纾困解难。就在几天之前,建业地产旗下投资额达60亿元的文旅项目——只有河南的51%股权,以及建业电影小镇的90%股权,最终卖给了本地的一家国企河南文投。然而,遇到经营麻烦的又何止是建业一家,很多本土房企,如名门地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一位河南本地房企向《财经天下》周刊透露,“之前河南当地曾明确表态,要支持相关部门对康桥地产的相关欠款,但后来问了康桥的朋友,目前还没有具体实施。”
一些数据证明,政策发布的最初1个月对市场的影响最为有成效。比如郑州3月新房成交量环比2月增加了53.07%,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增加57%。但到了4月份,疫情的反复,以及销售市场的持续下行,新房和二手房又开始下滑。
很多人把郑州4月份销售走低的原因,归结于受疫情影响。但王帅并不完全认同,他觉得,即便是没疫情,郑州市场短时间可能也起不来,“2016年的郑州集中拆迁,造成了需求前置,大量客户在2016-2017年成交,之后市场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由于集中拆迁,土地集中供应,目前存量已经到2年以上的去化周期,而这还只是显性库存,也就是预售库存。”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市场销售的相对低迷,不单单只是郑州一地,而是几乎所有二三线城市要正视的挑战。比如,从去年9月开始,杭州每月的二手房成交量,都低于5000套。这种情况,已经延续了8个月之久,而与此同时,法拍房的挂牌数据却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房企的营销活动数量、规模以及折扣力度较之前都有提升,TOP30房企中超6成推出了区域和集团层面的营销活动,包括折扣、特价房和全民营销返佣金等。
然而,数据也不那么乐观。据研报,受区域疫情和防控政策的影响,今年“五一”期间,50个重点监测城市累计成交面积同比下降80%,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全面下行,同比和环比跌幅均在六成以上。
花式松绑限购限售
楼市陷入低迷,鼓励性的购房措施开始相继出台。
只不过,从1月份到3月份期间,很多调控政策都是相当克制的。比如,即使是放松首付,也只是放松公积金贷款首付。就算放松购房资格,也是放在二套购房需求上等进行微小的松动。
一家苏州区域的房企投拓负责人也直言,“苏州政策出得很克制,一个月就出了三次调控,这直接影响了苏州首轮土拍的拍卖积极性。”
在这之前,苏州市场首轮土拍不是没有对房企释放出过暖意,但在房企拿地人士看来,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相对有限,“降低保证金比例,土地款节奏之类的规定,对房企缓解资金压力来说,推动作用不太大。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主要靠销售,但现在销售数据不太好,回款较差。”
到了4月底,关于松绑政策,地方政府收到了一针“强心剂”。终于不再“扭扭捏捏”,一些强二线城市如杭州,成都,南京,武汉等相继加入到调控松绑的阵营。
实际上,限购政策的出台,最早要追溯到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9月29日“国五条”出台后,累计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再往后,限购政策不断优化、细化,最终成为全国市场的调控风向。
而与以往调控政策的放松不同,对比之前的调控力度,2022年的楼市政策出台得依旧谨慎。
以2008年为例,先是金融方面开始大放松,从2008年9月启动降息降准周期,4个月内5次降息,一年期贷款利率从7.47%下调至2008年12月的5.31%;税收上,允许首次购买90平米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下调至1%,免征印花税、土增税;个人销售2年以上的普通住宅免征营业税等等,政策不断加码逐步推进。
当时的楼市冰冻只持续了半年,便开始迅速回暖。相较之下,尽管2022年的各地调控政策频出,但房住不炒仍是大前提,各地都在摸索前行,“既怕它没有起色,又怕它起得过猛”。这也反映了本轮调控的主基调。既要体现为促进市场交易的活跃,也体现为要防范借政策放松而进行的炒作。这也要求各地在放宽调控政策时,不能一刀切地取消所有购房限制。南京就曾在5月20日出现了楼市调控“一日游”的现象,本质上是对于调整边界的摸索。
一个新的特征是,基于定向松绑多孩家庭、增加限购套数以刺激购房需求等一系列限购松绑措施,成为不少二三线城市共同的政策发力点。
最先引起市场讨论的,是以往被称为调控“模范生”的长沙。
5月11日,长沙出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政策:出租后的房产将不计入到家庭总套数的限制中,打通了租赁和购房的需求,形成了一个十分具有“长沙特色”的调控政策。
长沙向南千里之外的无锡,也在5月13日发文提出:凡是在滨湖就读且无房的在校大学生,凭学校出具的在读证明等即可在滨湖区购买一套新房。这意味着,无锡直接将7.4万张房票,发给了在校大学生,而这也是近两年罕见的将房票和在校大学生绑定的案例。
其中,最引人关注且范围最广的,还是将人口政策和楼市结合在了一起。据《财经天下》周刊不完全统计,包括南京、苏州、东莞、无锡、扬州等在内的超20座城市,都通过定向松绑多孩家庭买房的方式,刺激购房需求。
比如,5月15日,杭州提出的三孩家庭优先买房的政策。具体的政策是:在杭州符合条件的三孩家庭,不仅可以多买一套房,还能在限购范围内参加优先摇号。
但对于这类政策的实际放松效果,许多业内人持谨慎观点。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院长丁建刚认为,杭州此次发布的针对三孩家庭的购房政策,对现阶段的市场几乎没有影响,只是一条在生育和购房之间相互鼓励的中长期政策。
而对全局起决定性导向的四大一线城市,目前仍处于“试探+酝酿”中。如广州,上个月出台接力贷“一日游”等。
尽管“支持各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的信号十分明显,但从目前实际落地举措来看,一线城市的调控“王牌”还没有打出来。
如何让购房人重拾信心?
楼市相继解绑,售楼处急切盼望着购房人的回归。然而,至少短期来看,政策的暖风效应还没来得那么快。
“目前来说,销售端还是有点反应的,不过动静不大,还是部分自媒体和中介更嗨一点”,TOP20房企的长三角投资负责人季强认为,目前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人和钱,还没流动起来。
季强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新政出台后,如果顺利的话也得3个月到半年,然后行业信心修复,销售端起来,慢慢才能反哺到投资端。”
但一个更为实际的情况是,想要修复购房人的信心,却是一个挑战更大的事情。尽管政策不断给购房人降低买房压力和还款压力,但也有人开始提前还贷了。
一家北京国有银行的个贷经理对此并不感到惊讶。最近半个月以来,咨询提前还房贷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在风险收益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与其把钱投向其他高风险区域,不如提前还贷更安全些,相当于理财了。”
对宏观市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发了一条微博,他说看到4月份的金融数据后发现,居民还房贷的金额比借房贷的多。
这无疑说明了一个新现象:人们不再相信那些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与其把巨额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不如提前还了利率在5%左右的房贷,也算是一笔稳赚不赔的投资。
安信证券的研报把这种造成商品房销售低迷的原因,直接归结为3点——不能买、不敢买和不想买,并且进一步建议,考虑发行以促进消费为目的的“抗疫特别国债”,然后通过地方政府对居民购房(如人才购房)消费进行补贴的方式,来促进房地产市场尽快回暖。
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供应减少,刚需群体的消耗,以及新增人口的不足,这些问题都将深刻影响着房地产行业。不过,就当前来看,没有什么比恢复楼市消费者信心更紧迫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