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仍是稳健投资首选(银行理财从破净到管理费降为0,看来对股市是个利好,以后这部分低风险资金都要找一个去处。)

银行理财仍是稳健投资首选(银行理财从破净到管理费降为0,看来对股市是个利好,以后这部分低风险资金都要找一个去处。)

  进入12月,即将面临“年终大考”银行理财市场,有望在今年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从年初至今,银行理财产品逐步攀升,不断刷新年内新高。据第三方统计,10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63%,创下26个月新高。随着年底的临近,多位分析师认为,不管从资金投放量还是资金利率成本来看,12月份资金较为紧缺,收益率将持续上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

收益步步高 年内再创新高

近期,经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市民会发现,收益率超5%的产品多了起来。在一家地处福田区的银行柜台前,记者见到热衷购买银行理财的市民彭女士。她表示,今年以来,银行理财收益率一直在稳步上涨,从最初的4.3%左右,到一个星期前,她在民生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达到了5.05%。“仅仅几天的时间,刚刚民生银行又出现了收益超5.36% 的产品,按照我买的50万元来算,收益整整少了1550元。”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多家银行开始上调理财产品收益率,部分推出高收益的“新客”理财来吸引新资金进入。其中,浦发银行深圳分行针对新客户,推出了收益率5.30%、5.25%的同享盈增利理财计划,同系列的资产净值同享盈增利之悦享计划123天收益也达到5.2%;交通银行也推出收益率达到5.0%,期限为41天、90天,起投金额为5万、10万元理财产品。

正如投资理财市民所说,今年以来银行理财收益率确实在步步攀升。从数据上来看,今年一季度,全国468家银行共发行25795款银行理财产品,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18%;二季度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上涨到4.39%;三季度平均收益率再度攀升至4.57%。

随着年末资金紧张,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翘尾”的现象更是提前显现。据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10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63%,创下了26个月新高,较去年底还上升了0.63个百分点。进入12月,首周12月1日-7日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6%,再创今年新高。

监管趋严 年轻用户回归“事实上,今年银行理财市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资金紧张。”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影响收益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货币政策、利率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等,但今年理财产品收益上涨与市场资金面及资产表现关系较大。再加上自去年11月以来,市场流动性逐渐收紧,今年上半年利率持续上升,银行抢夺资金的竞争愈演愈烈,收益率的持续攀升也在情理之中。

“不管从资金投放量还是资金利率成本来看,12月的资金都会非常紧缺。”融360理财分析师李万斌认为,虽然近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千亿元净投放驰援资金面,适度缓解了市场短期资金压力,但临近年底,一方面银行面临MPA考核,另一方面居民和企业提现需求增加,因此拉高理财收益,吸引资金是当前银行的重点工作。“可以预见,12月末至明年年初,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可能更高。”

回顾今年以来的银行理财市场,除收益率持续走高外,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也是一大特征,这也直接导致银行理财规模下降。从今年上半年的监管数据看,银行业的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自2010年以来首次“双双收缩”。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速降至6.5%,较去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已连续7个月下降,其中同业理财今年以来累计减少2.2万亿元。

“网贷已不敢再买了,其他投资渠道也不了解,银行理财肯定是首选。”市民林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他投资了一家上海的P2P公司,结果不到1个月那家公司就跑路了,投资的20万元打了水漂,因此,他开始重新回归到相对稳定的银行理财市场。

在采访中多位理财经理也告诉记者,在整体规模下降的同时,银行理财的结构已经改变,居民理财的规模尤其是高净值客户的理财规模在持续增加。“此外,长期以来,银行理财的购买者都以中老年客户为主,但从今年开始,尤其是近两个月以来,年轻用户开始回归,且移动端购买量开始占据主要位置。”

货比三家 分散投资为王道

虽然在年末效应作用下,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冲高态势,但银行人士仍建议市民投资者,切忌一味“盲投”高收益产品,在结合自身风险偏好以及流动性的同时,分散投资依旧是不变的定律。

“只要风险等级是1级或2级的理财产品,本金风险就几乎为0,虽然本金亏损的几率很低,但收益就不会很高。”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对理财经验不是很丰富、风险意识不是很强的普通投资者而言,要避免一种理财产品,那就是结构性理财,这类产品挂钩股指、黄金、外汇等衍生品,收益率波动且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不高。

此外,一般来说不同银行的收益差别很大,货比三家很重要。融360理财分析师建议,可以优先考虑规模偏小的股份行和规模偏大的城商行,不仅理财收益较高,而且发行的大多是风险等级为1级或2级的非结构性理财,比较适合普通市民。“但规模偏大的股份行,规模偏小的城商行和农商行投资管理能力比较弱,也不推荐。”

这位理财分析师认为,投资者在选择时还是应该着眼长远,而不是一味拘泥于短期收益。“市民可尽量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短期理财到期了不及时续购会耽误时间,而且理财产品有平均5-6天的募集期,频繁购买短期理财会造成募集期拉长,资金站岗问题严重。”

责任编辑:

来源:雪球App,作者: st焦化,(https://xueqiu.com/3072222430/254479762)

最近,银行理财市场频现“降费”,其中理财于近期密集发布降费公告,其他理财子公司也频出降费举措,涉及投资管理费、托管费和销售服务费等。结合此前招银理财一只宣称“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理财产品引发关注,市场对于银行理财会否通过降费营销蚕食公募基金的讨论再起。

银行理财降费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产品净值表现不佳降费让利;二是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净值和报价,帮助抢占市场。但行业人士也指出,目前仅仅依靠降费难以冲击公募基金市场份额,未来银行理财要实现对公募基金市场份额的转换,重点需要在产品业绩、稳健性等方面逐步改变投资者的认知上下功夫。

理财产品密集降费,有产品管理费归“0”

公开资料显示,最近发布实施阶段性费率优惠的公告最多的是兴银理财,如从6月28日起,兴银添利天天利1号E的投资管理费、托管费和销售服务费分别从0.30%、0.03%和0.30%降至0.01%、0.01%和0.15%;兴银添利天天利1号F的投资管理费、托管费和销售服务费分别从0.30%、0.03%和0.30%降至0.01%、0.01%和0.05%。

此外,杭银理财、中银理财、、北银理财均在最近发布了固定管理费优惠公告,费率优惠涵盖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理财产品赎回费等。其中中银理财将“中银理财-尊享天天”的固定管理费由0.15%直接下调至0.00%,期限为6月21日至7月5日。

对此,沪上一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营销条线总经理称,理财产品的收费模式与公募基金有所差异,基金的销售费多为一次性收取,理财产品则扣减在净值之中。

他认为,银行理财降费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产品净值表现不佳,投资者收益受甚至出现了亏损,这时管理方决定降费让利;另一种是因为产品净值的报价需要扣除相关费用,降费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净值和报价,也起到了营销的作用,有助于抢占市场。

目前看,降费为了营销的概率更大。一方面,截至今年5月31日,理财产品总体破净率从18%降至3%,甚至低于2022年11月理财赎回潮之前5%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近期理财新发规模有所下滑,根据最新发布的理财子产品发行指数周报,6月19日至25日,调整后理财子产品发行数量指数95,环比下降34%,数据显示,截至6月21日,理财子公司规模较6月16日下降1102亿元至22.3万亿元;从发行风险指数来看,最新理财子产品风险指数为1.87,环比下降7%,风险偏好小幅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北银理财就将费率优惠作为“理财季”营销活动的重要内容,称全面下调易淘金、易淘金尊享、易淘金新客、医宝金、天天金等产品销售费和管理费至0.01%(年化)。

理财降费有近期降费让利的监管导向因素,今年初,债券基金因去年“债灾”事件导致产品业绩不佳,就有多家基金公告降费让利投资者。未来,不论产品业绩如何,资管行业降低费率可能会是大的趋势。

业内:当下理财对公募基金难构成实质性冲击

众所周知,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成立并获得公募牌照,正式进军大资管行业参与财富管理的竞争角逐。今年以来理财产品频频降费,尤其是与公募基金重叠度高的权益类产品实施费率改革,引发市场对于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竞争新格局的讨论。

今年5月底,招银理财一只宣称“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理财产品轰动市场,该产品规定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00元(不含)时,暂停收取管理费,等回到1.00元后再恢复收取。此举引发热议,一度被认为是理财子公司在公募基金产品亏损、管理费增收的当下,对公募行业的“搅局”。

从数据层面看,二者目前发展极度不平衡。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29.96万亿元,投向权益类资产规模仅0.94万亿元,占比3.14%;全市场公募基金规模达26.03万亿元,权益类规模占比在30%以上,2022年全年公募基金总收取管理费用1458.26亿元,即便出现巨额亏损但管理费依旧增长39亿元。

针对理财产品通过改革费率等模式影响会不会蚕食公募基金份额,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还不会带来多大的冲击。

上述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营销条线总经理认为,目前理财与基金在投资者认知中尚存在明显差异,降费不足以改变固有认知,难以导致市场份额的转换。未来理财要影响公募的份额,可能需要在产品特征上改变投资者的认知,如理财更稳健,基金波动大。而且,股票投资与传统的银行文化差距较大,公募基金的文化往往以成败论英雄,而银行因投资债券市场较多,更注重过程的风控,这就涉及到内控合规的问题。

的确,统计显示,从目前为数不多的权益类理财产品持仓来看,真正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的占比较少,多数通过持仓公募基金产品间接投资二级市场,如FOF、公募专户等。

上述公募基金从业人士亦认为,公募基金目前对银行理财产品冲击的担忧并不多。一方面,财富管理市场足够大,最终还是靠业绩说话,降费率虽然是监管主导下的趋势,但对市场份额影响可能不会太大;另一方面,银行理财的文化、人才队伍与公募基金不一样,银行及其理财客户对亏损容忍的底线较低,且在人才团队的配备上,很难与公募基金竞争。

旱涝保收的管理费迟早都要成为过去式

当固收产品都出现波动风险时,想必剩下的只有权益市场可以投资了。本来基金经理就应该按业绩去分收益的,管理费每年都这么高,旱涝保收的,谁还有动力做风险控制和细水长流的事情。最后都会像基金公司的管理方向发展。基金公司一般什么赛道的基金都发一个遍,然后踩中热点基金经理被捧上神坛,再以他的名义多成立基金。最后哪有什么风控,哪存在什么长期收益,规模大了,管理费就高了,谁还想去做稳健长期的收益。但是市场在变化,这种玩法也即将会成为过去。就应该降低私募门槛,从大浪淘沙中选出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才。

未来究竟如何做好理财

以后除了货币拆借型的产品,能保证少部分收益以外,其余的都会有风险了。保本保收益的未来收益也不会超过2%年化,因此自身还是必须要学习理财知识,在什么样的周期下,应该配置什么样的产品。以后会理财和不会理财的资本复利会越差越大。如果你是2%年化收益,别人是15%年化收益。大家同是50万开始理财,工作30年后退休,前者本息收入仅有90万,后者者有3300万。不要指望着投资机构会出现什么爆款产品,首先爆款产品是很稀缺的,概率很低。其次爆款产品火了之后就会开始慢慢平庸了。再说了,机构也不是慈善家,它也有自己的收益目的,究竟是盈利为先,还是客户为先,这就仁者见仁了。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每日的净值跟踪,做好大类资产配置,精选价值组合,年化跑出15%也是不难的事情。关注量达到一定程度,还会分享一些学习方法和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