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理财“饭圈化”,将90后变成“韭零后”的陷阱
主动理财已逐渐成为一些年轻人特别是95后、00后的习惯之一。余额宝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95后通过余额宝货币基金攒钱的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8%,而其他群体该数值为4.6%。但与此同时,理财“饭圈化”的现象也引人关注。一些95后“新基民”开始追捧一些基金经理。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现在的年轻人养成主动理财的习惯,是这一代年轻人财商提高的表现之一。如果理财得当,年轻人可以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这一趋势放长远来看,或许还会促使中国家庭资产配置出现结构性转变:重心从房产向金融资产转移。这样的转变,是许多经济学家喜闻乐见,甚至盼望已久的事情,既有益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更多社会闲散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不过,以上乐观的形势变化,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理财得当”。理财,是项严肃专业的事情。仅仅有理财意识还不够,财商素养的提高更为关键。否则,理财不当,就很容易给理财带来较高风险,没有获得财产性收入,反而导致财产蒙受损失,让年轻人的理财信心受挫,一切美好的预期可能都不会发生。理财出现“饭圈化”,严格来说就属于不当理财,很容易导致90后投资者成为“韭零后”。
基金经理是专业人士,投资多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原本没错,但是如果将某些基金经理当作偶像那样追捧,则可能导致投资者自身失去了冷静的判断。进入投资市场,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句话不仅是形式意义上的风险提示,也蕴含着普遍的投资哲理。简而言之,对于难以预估的市场投资风险,需要谨慎加以应对与平衡。但是,如果一味奉某些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的话为圭臬,就很难保持谨慎的理性,而会变成跟风的感性乃至狂热投资,投资的风险因此变得巨大而失控。
理财“饭圈化”现象出现,首先要归因于年轻投资者财商素养不够。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国民财商教育白皮书2021》指出,我国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缺乏长期接受金融教育的意识,面对层出不穷的理财产品与互联网投资渠道,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与投资技能存在严重“错位”,投资者财商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供给匹配性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自身的财商素养不足,年轻的投资者就把理财投资的希望寄托在基金经理身上,甚至将基金经理偶像化,追涨杀跌跟风短炒,将投资当作了“赌博”,有时候被某些明星基金经理误导,仍会像粉丝对待偶像那样被“迷信”冲昏了头脑,难以及时醒悟止损,导致损失不断扩大。
事实上,即便是作为专业人士的基金经理,对于理财也并不能十拿九稳,毕竟市场风险变化莫测。譬如,不久前就有新闻报道,某公司90后美女基金经理,10天亏20%,可谓一亏成名,意外出圈。然而,偏偏还是有些投资机构,为了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投资者,偏偏热衷于打造明星基金经理,为理财“饭圈化”推波助澜。至于投资者是否会被误导,是否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而且,还有些从一开始就居心不良的基金经理,通过种种手法亏了投资者,肥了自己,追捧这样的基金经理,投资者不亏死才怪。
所以,要想遏制理财“饭圈化”的不良影响,一是要年轻的投资者参加更多的专业化、体系化的理财投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财素养;二是需要净化投资理财的市场环境,对基金经理以及相关理财投资机构严格管理,防止他们损人利己,花式坑害投资者。此外,监管部门也要及时升级投资者风险教育的相关内容,加强投资者保护。如此,才能将年轻一代投资者培养成未来的理财投资市场上的成熟投资者,进而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