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理财产品业绩展示不能“整花活”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转自: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许予朋 实习记者 英草卓玛】

近期,有媒体报道,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业绩表现与展示收益率出现较大偏差,集中体现在近期收益率远远低于其展示收益率,两者存在明显的“倒挂”现象。此外,银行渠道同时展示多个不同维度的收益率,对投资者来说也造成一定的决策困难。

业绩展示的真实性和透明性是理财产品合规经营的基础,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往往依赖于过往的业绩表现作为参考。去年11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曾发布《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要求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应当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多维度过往业绩展示以及宣传销售文件、定期报告等,向投资者说明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相关内容,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使投资者更加了解产品性质、特点及过往业绩产生原因,避免片面强调或关注过往业绩数据。

记者观察:理财产品业绩展示不能“整花活”

从目前成效看,对照上述准则,大多数银行网站、网上银行、手机APP等形式或渠道的历史业绩展示方式已有一定改进,如大多数银行APP的理财产品详情页面均展示了产品区间涨跌幅、区间年化收益、完整会计年度业绩等,同时用醒目文字提示投资者“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实际收益,投资需谨慎”等。

但此番,展示收益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卷土重来”,不仅抬高了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决策成本,也可能对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大实际收益率压力。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并不利于行业发展,也显示出进一步规范理财市场的必要性。

这就要求,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必须坚守透明真实的底线,拒绝“整花活”。

对理财机构来说,应当加强内部管理,确保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同时进一步完善APP等页面展示,为投资者提供诸如产品比对等更贴心的功能;对监管部门来说,应当进一步明确和统一银行理财产品的详细分类规则,特别是要严厉打击相关违规行为。而对投资者来说,也应当意识到,银行理财展示的收益率有一定误导性,理财产品动态发布的年化收益率是当前时点的预期收益率,是按过去一段时期的收益率,线性推算出的未来的收益率,而投资者未来赎回产品时实际获得的收益率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