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总结

【关键词】发动机装配线 实训课程 改革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30-03 2015 年柳州市汽车年产量突破 230 万辆,城市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2016 年 1-10 月全市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193.9万辆和 190.0 万辆。在整车企业拉动下,柳州市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也得到蓬勃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发动机的生产,同时也带动汽车维修等服务业的发展。汽车业的大发展急需大量懂发动机结构、发动机装配、发动维修等方面的技术工人。但通过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及与维修企业和发动机生产企业的访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到工作岗位上都要经过重新培训再上岗,很长时间都不能独挡一面。通过对区内较有影响力的兄弟学校的了解,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一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得不到企业的肯定;二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主要原因为:发动机实训以台架为主,分组人数多,效率低,效果差;学生总的操作时间较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导致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操作;缺乏一种真实的实训环境,学生面对实际工作岗位不能适应;教学模式老套。通过分析认为应从实训教学硬件(实训平台)和教学软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提高发动机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汽车发动机实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二级维护课的教学都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首先在教室内讲授汽车维护的相关知识,然后到实训车间集中学习汽车维护的操作技能,最后以段考和期考的成绩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以理论考试作为评价指标。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很短,有些技能老师只是进行了基本的简单演示,没能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学生学完后不能直接上岗作业。这种实训教学基本上属于模拟教学,它缺乏一种真实的实践环境,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不能改变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低下的缺点,因为教学台架有限,老师要指导的学生较多,不能全部顾及到位,学生总的操作时间较少,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一)实训平台(硬件)与教学模式(软件)的创新实践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专业部在国家财政、自治区教育厅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于 2016 年 7 月投入 350 多万建成了汽车发动机装备线,与汽车发动机生产企业的装配线基本一致,具有 20 个工位的作业流水线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其中包括 MES 系统、工位管理系统、暗灯系统和教学评估系统;线外有三个分装工位,两个发动机动、静态检验工位,一个机器人拆装工位以及能同时容纳 60 人同时操作的基本技能训练工位。硬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如果沿用旧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是不明显,新的教学实训平台要有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优势。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专业部的“12221”教学模式在汽车二级维护专业n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结合汽车专业部新建立的发动机装配生产线进行实训教学比较合适。 在装配线上进行汽车发动机课程教学,通过在装配线上真实地完成发动机各零部件的装配工作,严格按照装配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完成所有操作项目后能达到汽车发动机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在发动机装配线上的操作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通过控制装配线,让学生在尚未熟练的情况下统一装配相同的零部件,熟悉装配工艺和操作流程,此部分称为流水线同步装配操作流程;二是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行流水线操作,即每个学生装配的零部件在不同的操作岗位都不相同,最后出来的是装配好的符合各项技术指标的发动机整机,此部分称为流水线异步装配操作流程。

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总结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讨结合“12221”在装配线上进行汽车发动机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改变传统单一台架教学的不足,在与真实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发动机装配线上进行教学,1-2人一个工位(实训室台架的教学是1-2个小组一个工位)。一方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操作时间的利用效率,使学生对发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更好的感性认识,并能够熟练地装配发动机零部件;另一方面通过在线上的强化操作,培养学生严格按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工作的习惯。通过这种教学改革实践能很好地满足汽车发动机课程的教学需求,与传统的在实训室台架实施的教学相比,教学效果和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对于装配班的学生而言可在顶岗实习时直接到发动机生产线上工作,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职业能力。 (二)“12221”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再好的教学模式都不代表有普遍适用性,都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平台和相应的专业课程。将汽车发动装配生产线这种新实训教学平台融入“12221”教学模式有较好的先天条件。“12221”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五个学习环节: 1.学生完成“一份”引导文作业。学生在每个项目的操作前首先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包括从学习岛的电脑里、课本、其他参考书、维修手册等),完成“一份”相关知识点的引导文作业,了解相关操作的基本流程、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学生看别人操作“两遍”。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实训项目的操作视频或观看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演示“两遍”,学生只有通过观察“两遍”的学习过程,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3.学生自己操作“两遍”。学生在进行“两次”的操作时,由已经操作过的学生或指导老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边操作边记录一些关键参数,最后在相应的表格填写相关操作内容。由已操作过的学生对正在进行操作的学生指导时,有可能会出现错误,老师要不断巡视,及时纠正,防止误导。 4.学生教别人做“两遍”。由已完成两遍操作的学生指导下一位正在操作的学生“两次”,同时对比手中的操作流程,避免误导被指导的学生。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监督。

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总结

5.学生完成该项目的操作后交“一份”作业工单。 这种教学模式其实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之一。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行动导向学习有三个层次:一是实验导向性学习;二是问题导向性学习;三是项目导向性学习,如项目教学法和引导课文教学法等。学生在进入装配线操作之前先完成装配工艺及操作规程的自主学习,即完成“一份”引导文作业。合格后进入“2、3、4”步环节,每完成一个操作环节交一份作业工单。装配线有严格的装配工艺及操作规程来确保“2、3、4”步环节的准确性。毕竟每个人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传授能力不一样,在上一个学生教下一个学生时难免会出现偏差,严格的装配工艺及操作规程能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可有效避免这种偏差的出现。可以说利用装配线这个实训平台不但能较好地实施“12221”这种教学模式,还能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它原有的教学效果。在发动机装配生产线这个平_上融合“12221”这种教学模式,既吸取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但又不局限于这种模式,由于操作工位及操作时间的增加,从教学效果来看,甚至会超越这种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加上好的教学平台,与传统单调的台架实训平台相比,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可以预测得到的。通过研究、探讨和整合配套的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发动机这门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与“12221”教学模式一样,课任老师可以换,但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不变,且不会受到影响,还能不断培养出新的发动机专业课教学老师,对提升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容易产生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动手机会比较少,对于实训内容没能掌握到位,在实训工位少而学生人数又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另一种是学生对某一项实训内容反复操作时会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最后同样是学不好,存在实训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学生实训特别是在汽车发动机装配实训课中如何避免或平衡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是实训教学的主要难点。 (二)解决的关键问题 1.解决实训课学生动手机会少的问题。装配线上有 20 个工位,线外有 5 个工位,每个工位2名学生就可容纳整个班。 2.解决实训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工序,学生练习完后换到另一工位进行操作,轮完所有工位后,进行一次发动机总装,总装完后到台架测试,经实训老师检查合格即表示该生已完成本课程学习。每人一个工位(可同时安排另一名学生在旁边观看学习,“12221”教学模式的体现之一)与传统台架 10 到 20 人一个工位的实训效率相比,其效率高低不言而喻。 3.实训实习几乎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下进行。装配线与实际的发动机装配生产一致,实训的内容严格按照发动机装配工艺要求进行。 4.解决学生学习完发动机课程后连基本的拆装都不敢进行的问题。学生经过在装配线不同的岗位进行发动机各零部件的装配练习、考核,整个流程下来,完成发动机的基本拆装不存在问题。 5.解决学生的规范操作。每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进行,经过反复的练习,强化了学生操作的规范性。 (三)创新之处 1.用发动机装配线代替传统发动台架进行发动机装配实训,是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的实训实习。 2.“12221”教学模式在专业部二级维护教学实践过程中被证明是比较有效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加好的实训平台必能较大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新实训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一)主观性评价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一共设 10 个关于发动机的结构、拆装和技术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实践教学前后发同样的问卷。一共6 个班 275 个学生,三个班为 2015 级学生,已学过一学期发动机的课程;另三个班为 2016 级学生,没有学过或正学习发动机课程。实训课时根据教学安排 2015 级为 38 课时,2016 级为 19 课时。实训教学前 2015 级学生正面回答率(“能”、“了解”“知道”等称为正面回答,反之称为负面回答)为 42%,经过实训教学后的正面回答率为 81%;2016 级学生实训教学前正面回答率为21%,经过实训教学后的正面回答率为 79%。调查结果表明,新的实训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明显的。 (二)客观性评价 通过 SPSS11.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数据来源于 2015 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两个班学生,一个班是采用传统发动机台架进行实训教学,称之为乙班;另一个班实施新发动机实训教学,称之为甲班。对两个班学生同时进行发动机拆装操作考核。对于考核成绩,运用 SPSS11.0 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因为样本容量较大,可以认为两样本总体分布近似正态。输出结果如表 1 和表 2所示。 从表 2 结果上看,两样本方差齐性检验的 p=0.001 综上所述,从运用汽车发动机装配线融合“12221”教学模式在汽车发动机实训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通过引导文的形式熟悉相关的装配工艺流程,接着强化三个“2”的练习,其技能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顶岗实习时相应的岗位如发动机装配,基本上可以直接上岗,不需要企业重新培训。这充分说明:只要针对本课程或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索,总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史庭宇,陈 均.中职汽车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4(18) [2]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R].北京: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08 [3]赵志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2010 [关键词]工作过程汽车发动机课程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吕江毅(1979-),男,陕西铜川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技术服务系副主任,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和职业教育;龙建(1962-),男,贵州六盘水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技术服务系,馆员,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和职业教育;崔永春(1954-),男,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技术服务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和职业教育。(北京100026)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内课题“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损伤及修复课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YR201002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31-03 德国布莱梅大学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它是目前世界职业教育较为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我们学院在2005年学习并运用了该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尝试,我们发现,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内、外部条件,需要企业大力参与、政府财政配套支持,同时,必须要结合国情校情进行本土化。“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损伤及修复”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通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力图打破传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成长过程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一、传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现状 1.性质与目标。“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前期课程是“汽车文化”“汽车机械基础”,后续课程有“发动机电控管理系统检修”“汽车保养”“汽车整车综合故障诊断”等。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以及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发动机构造与原理,会正确使用诊断仪器、维修手册和技术资料,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现象,掌握发动机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能够掌握汽车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原理;能对发动机各系统进行维修与故障诊断;能进行发动机的装配调试,对汽车发动机简单故障进行诊断;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维修工具和检测设备,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现状。传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教学中,学生一般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发动机专业技能训练。理论课程内容一般按照发动机构成依次展开介绍,实训课程一般分为发动机拆装与检修实操训练。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学生学习理论课时,由于缺乏对汽车结构的形象认知,在学习发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感觉抽象、不容易理解,造成学习困难;到了实际操作阶段时,尽管学生学习兴趣强烈,但专业理论知识已遗忘很多,造成理论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因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系统的综合实践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基于工作过程汽车发动机课程的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目的是要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融合,在教学情境中融入实践工作中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从容应对职场、生活以及社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设计应以“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行动”作为导向,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和实施者、教师为主导者和行动的策划者,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对角色转换合作为行动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1.教学情境设计应来源于工作并且便于教学展开。本课程首先邀请汽车行业专家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活动内容,并按照教学法转化为“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损失及修复”的学习领域。然后按照企业发动机大修的工作任务,采用剧本化的模式开发相应学习情境,参照国家职业标准,依据维修企业工作流程和质检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完成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建立课程标准。学习情境来源于真实的工作,但不完全等同于实际工作,它是经过教学化设计的,设计的教学内容要适度够用,凸显学生主体;学习情境内容要由易到难进行设置,符合企业的实际工作现状,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成长规律;学习情境下设计独立的小任务,同时,整个领域又是一个客户发动机大修与竣工验收的完整工作过程;教学化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符合学校设备现状,教师的能力也要能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 2.教学过程采用八个步骤,进行教学细化。参照一般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过程:预约接待车辆信息登记资料工具准备确定实施方案劳动安全防护实施计划环境保护质量评价清洗交车客户服务跟踪。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六步法实施教学过程,探索出教学过程八个步骤:第一,作业检查温故知新;第二,情境引入明确任务;第三,脑图分析形成决策;第四,收集资料知识准备;第五,师生互动实施计划;第六,专家把关反馈修正;第七,成果展示全面评价;第八,归纳总结进行拓展。 3.学生采用行动导向学习。按照工作过程建构教学内容,通过剧本化的教学情境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维修企业工作流程;采用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强调了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思考和自我负责的概念;从信息收集、计划制订、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到成果评价,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学习成果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职业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行为导向教学中的进步程度,关注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三、基于工作过程汽车发动机课程的设计内容 1.课程适用对象与职业岗位。包括汽车维修工、维修顾问、维修组长和维修技术总监等。 2.典型工作任务选取。按工单要求进行工作,检查并确定维修方案,以小组工作的方式完成汽车发动机及其各系统的拆装、维护、检测和故障诊断与修复工作,并对工作质量承担责任,及时向维修顾问反馈工作进展情况。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 3.确立培养目标。学生要掌握典型发动机的结构、作用和工作原理;能够按照厂家的工艺要求进行拆装;能够对零部件进行检测,判断需要维修或是更换;能够对装配质量进行检测,对不符合标准的零部件进行调整维修。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学会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学习中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培养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能够在工作结束后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 4.学习组织形式安排。首先确立工作小组,指定小组负责人。按照企业工作流程,检查判断填写反映车辆技术状况的接车单。以小组为单位,以接车单为依据,与教师一起讨论,确定工作任务。再针对任务的具体内容,与教师一起讨论、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确定故障诊断思路和排除方法。小组讨论制定出工作计划,确定出实施步骤。最后,完成工作任务,进行维修质量的评价。完成整个工作任务之后还要请企业专家或者教师进行维修质量的鉴定和测评。 5.学生行为准则要求。方案确定前,组内要集体讨论确定方案,每个人都要积极思考,大胆发表意见。对于不同意见,要讨论商议,尊重他人意见,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指责对方或一味恭维。小组最终方案的确定要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方案确定后,要明确各自的任务与职责,独立承担自己的责任。工作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一旦发现问题,要积极去解决问题。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有计划观念、时间观念、质量观念、环境观念、劳保观念。 6.教学手段多样化。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针对典型工作任务,提供必要的丰富的教学手段,使教与学具体化、情境化和虚拟化。 7.教学情境内容设计。学生根据任务书,在其特定工位、规定时间以经济方式按照维修工艺要求完成任务,具体教学情境设计见表2。 四、基于工作过程汽车发动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汽车发动机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 1.学生综合素质较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发动机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立刻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今后将要从事的岗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热情,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不断增强。 2.教师“双师”素质进步明显,教学团队结构合理。通过搭建教师团队,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相结合,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相互结对,不同年龄层次教师搭配组合,锻炼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理实一体的教学能力、实训设备改造与开发能力、企业工作任务完成能力和相应专业技术研发、服务和咨询的能力,教师的“双师”素质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 3.学院与企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了教学改革力度。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学院进一步深化了校企融合,引进了更多的企业人才来校兼职,采购了更多企业一线的设备工具,为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打下坚实的实训基础。学院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等部门对教学改革予以理解和大力支持,提高了学院软质量,将教学软硬件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一边是维修车间,一边是教学场地的综合实训中心。 4.企业认可学生质量,拓宽合作渠道。根据企业的调查反馈,参加过课程改革的学生,企业文化认可度高,忠诚度高,岗位稳定率好;学生自习能力强,设备上手快,综合素质较高,容易成为企业的骨干和培养对象。学院也依托这些知名企业,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设备使用;同时,学校也引进企业技师到学校授课,通过双向交流打造出符合课改需求的内外环境,给予教学改革强有力的保障。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的认识与改革力度得到了不断深化,经验与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不断增强。近些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环境越来越好,教学改革水平也越来越高,这必将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汝宇林,郑劲,伏可夫.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解读与实践[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陈蕾,李金明,谷荣.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7(35). 关键词:高职考;汽修专业;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8-03 一、问题提出 高三11汽修班级是由11汽修1班和11汽车营销班两个班经过分流考刷选之后合并而成的,其中女生8名,男生34名。由于是由两个班合并而成的,同学之间相互还不认识,相互不够信任,且原汽车营销班的同学汽修专业思想不牢固,对汽修的高考定位模糊,从而缺乏学习激情,所以在班里,个别同学经常会发生上课睡觉、迟到,男女生小矛盾等现象。从分流考的成绩看,汽车专业课的基础薄弱,尤其是原汽车营销班,汽车发动机拆装技能更是薄弱点。 2014年的我校高职考状元章贵民同学,在高二结束的分流考中,语文100分,数学108分,英语87分,专业课189分,总分484分,第一名成绩考入高三汽修复习班,尽管是第一名成绩,但是汽修专业课的分数不是很理想,原任课老师对该同学的评价是聪明,贪玩。暑假补课期间也表现出这些问题,除了完成老师布置好的作业之外,该同学没事可干,总是会和其他同学打篮球,而且经常忘记作息时间,造成上课迟到问题发生。 鉴于以上班级问题现状和班级第一名同学存在的缺陷,我进行了以下的班级管理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二、习惯的养成与信心的树立 1、班级管理 高三学生本是应该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比较成熟,自觉,有目标,但我们高三11汽修班级由于是两个班级合并而成的,存在了上述很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班级管理上做了以下的尝试与努力: (1)宣传优秀毕业生,树立专业信心 我在组班之初,就利用班团课和晚自修时间,介绍我们学校的优秀成功毕业生的事迹,如02级汽修班学生冯裕峰,于2005年考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起先后在杭州古田汽车有限公司,富阳大众特约维修站工作,2010年进入富阳广成汽车有限公司,现担任保险理赔主管,月薪近万元,还有富阳欧莱卡汽车车漆面专家店创办人余其伟等,总结他们走过的路,让学生明白我们这个专业的前景,使学生对此专业树立信心。 (2)请以往的高考毕业生来班级,作高考复习的经验交流 我请10届高考毕业班的第一名夏正炜同学到班级里进行经验交流:如每天坚持写英语作文的方法来提高英语成绩,熄灯后回忆发动机拆装流程和要点来掌握技能,利用错题集学习等方法,同时也让该同学介绍和老师相处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高三学习生活虽然是很艰苦的,但只要方法得当是很有收获的,同时也是非常快乐的,从而消除学生对高三生活的恐慌心理,以轻松心态投入学习中。 (3)宣传大学生活和大学校园环境 我经常在班里宣传大学生活,并且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大学校园风景、教学、学习、生活等,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种向往和美好的憧憬。 (4)推介班级任课教师 在学校分配、确定好我们班任课老师之后,我就主动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告知任课老师本班学生情况,并收集好每位任课老师相关简历及以往教学科研方面的成绩,在班团课上展出,让全班学生知道,我们班级的任课老师是相当有实力,而且曾经带出过很多优秀毕业生,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好好学,我们的任课老师是可以把我们教好的。 (5)抓好早早读管理 早早读是我校管理的一大特色。学生早自修之前还有一个早自修,我们称为早早读,时间为早上6点至6点40分,目的是培养学生早起大声读书的好习惯,早早读由于早起,学生还没完全睡醒,如果没有压力,早早读效果不会理想;为此做了以下工作 在星期天晚上,就布置好本周早早读内容,星期五早自修检查规定的早读内容。要求早早读时候,6点至6点20分,大家坐在位置上读和背,有学生前面领读。6点20至6点40,全班起立,站在自己座位上读和背。由于早早读的组织形式多样,而且每周都有不同阅读任务,从而让学生克服打瞌睡发呆聊天无效阅读现象。 (6)确定有状元潜力人员,并个别交谈 前两次月考成绩都是排班级前五名的有3位同学,从我班主任的层面找他们个别谈话,告诉他们很有可能高职考会成为浙江省第一名。学校和专业部领导也会找这3位同学传达同样的意思。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让这3为同学知道,班主任,学校都对他们有信心,同时也要让他们感觉到状元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不要放松自己。 (7)制订详细方便执行的班级考核制度(见附表一) 我组班之后,制订了班级详细、方便执行的考核制度,以寝室为单位,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每个礼拜一汇总,考核第一名奖励,最后一名星期五留下搞卫生。班规(见附表一) 2、专业思想教育 我经常带领学生参观实训工场,介绍我们学校的汽修设施设备,带领学生参观我校实训基地基地:金峰汽修厂,并介绍汽车保险、汽车理赔、汽车业务接待、汽车销售等相关工作岗位的情况,让学生知晓做这些岗位的敲门砖是大专以上,如果只是职高毕业,那么很多的人是从事车间里的汽车修理工作,不像大学汽车相关专业毕业生那样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更加坚定考大学的志向。 同时为了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我也向学生介绍说明高校的招生情况,告诉他们去年高校招生只有专科院校,没有本科院校的招生;但是我们这一届有好几所高校(如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本科院校)准备招生本科,使大家更加坚定考大学冲本科的信念。 三、专业知识的教与学 1、理论课教学 汽修高考专业课考试分为理论(150分)和实训(150分)。理论包含汽车机械基础(60分),汽车维修技能(15分),汽车概论(15分),汽车电工电子(45分),汽车结构与拆装(15分),而实训则是发动机拆装内容。 本人负责汽车电工电子和汽车结构与拆装的教学。由于汽车电工电子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而且我们的课本比较多的利用了项目教学法,但是项目教学法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完成,故对此门课我是这样教的。 (1)教学计划 由于汽车专业理论课考试是在3月份进行的,所以理论课的教学是非常紧张的。初步打算在考试之前有两轮复习,第一轮重基础(在12月完成),第二轮查漏补缺(准备在2月底完成),若时间有多,则再复习重点知识。 (2)对教材稍作处理,把有项目教学的放在后面,把纯理论知识放在前面,如汽车电工电子里的欧姆定律,灯光基本电路连接,灯光基本串并联电路连接特性等放在前面上,万用表的使用,电路检测放在后面教学。 (3)采用项目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如汽车电工电子里线路焊接,让学生自己制作汽车维修用试灯,具体过程如下: 展示出已经做好的汽车维修用试灯以及介绍一般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小组讨论制作方法和选用材料限时制作试灯老师点评学生改进布置作业。通过这2节课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焊接工具,能够正确选取导线,并能制作汽车试灯。 (4)对概念性和纯理论知识的学习 到了高三注重知识掌握的实效性,给学生分成小组,4人一小组,选一小组长,然后把上课的时候要记要背的给学生划出,让学生到小组长那里去背诵,第二天上课抽查。如汽车结构与拆装考纲要求并不高,主要是以识记,了解为主,所以采用此法比较实用高效。 (5)作业的布置 汽车电工电子考纲内容不多,总共14项,但是考纲每条内容对知识的要求都很高,基本都是掌握,理解层次,故电工电子的教学除了在课上讲解以外,课后对知识点会布置相应的作业,第二天上课,再讲解作业,通过这种讲后练,练再讲的重复练与讲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熟练的掌握与理解 (6)模拟卷的练习与讲评 第一轮复习完成后,给学生做了一些高考的模拟卷,针对模拟卷上反应出的问题,找学生的薄弱环节,给学生及时补上,学生自己则是准备一个错题本,把自己错的题目和相关知识点都纪录在错题本上,到最后,大部分同学都发现,自己错题集上级的题目越来越少了,说明大家进步了。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和实践,最后阶段,学生基本上,参加考试能做到胸有成竹,文思泉涌。高考状元章贵民同学的理论考试133分,位居全班专业理论考试第二名。 2、技能训练指导 高考技能考试是发动机拆装,满分为150分, 对于该实训课,原汽车运用与维修班级的基础明显好于原汽车营销班,为了让学生能尽快的获得技能,提高训练兴趣,我实施如下方法: (1)教学计划 本实训课是在5月底考试,时间不充足,所以制定计划:第一轮以教师示范,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在自己的工位练习,熟记每个零部件名称,掌握拆装要领和流程。规定12月底完成老师要求内容。第二轮以问题的查漏补缺为主,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的方法完成实训项目,规定来年2月底完成。第三轮,以学生自己练为主,提高熟练度。 (2)第一轮复习 每组4位同学,规定由2位同学为原汽修班和2位同学为原汽车营销班,安排每一小组里,有一位同学技能操作比其他3位特别强一点。在第一轮的复习中,主要还是以四位一体(四位:指的是有主拆手,纪录员,工具传递员,零件摆放员四个位置)的方法去执行,老师示范一步,讲解一步,学生操作一步。第一轮复习中注重规范,不求速度,让学生打好基础。 3、第二轮复习 由于有第一轮奠定的基础,学生已基本能拆装发动机,但是很多同学对有些要点还没有特别领会和掌握,为了解决问题,在第二轮复习的时候,每讲一个项目,我就找一位同学拆装发动机,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讲解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对操作过程有问题的,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再针对讲过的地方,大家再进行重复练习。 (4)第三轮复习 在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时,学生已掌握发动机拆装流程和要点,剩下就是速度和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熟练度,除了课上的练习以外,到第二学期开学,我们每天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和晚自修的时间,轮流进行限时练习。 (5)心理素质的锻炼 发动机拆装在考试的时候是一位考官面对一位考生,对考生的心理素质要求比较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考场心理素质,我作了如下尝试:挑10位同学到外校进行技能拉练,增长见识,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了解外校的教学实力。组织学校8位汽修老师当考官,进行模拟高考测验,适应高考情境,提高每位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考试之前,提前熟悉考试场地,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不慌不忙。 在最后高考中,我班发动机拆装技能考的平均分为148分,而章贵民则是稳稳当当地得到了满分150分好成绩。我很欣慰。 四、制定百日冲刺计划 高三学习非常紧张,为了实现自己较高的人生理想,很多学生恨不得一天变成两天用。因此很多同学白天不舍得休息,晚上还在寝室点灯熬到很迟。而这样,往往会造成白天精力疲惫,效率反而更加低下,甚至影响身体健康。而健康科学的方法却可以一天产生两天的效益,科学的方法是会拼搏、会快乐、会计划、会反思、会限时。我们在高考还有百日的时候,给学生制定了一个高考百日冲刺学习计划表,该计划表主要包括学生今年高考总目标、激励自己的话、一周目标及反思与当天目标及反思四项内容。 高三学生要学会拼搏一天,快乐一天,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除四项内容之外,计划表中增加有拼搏指数、快乐指数。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每天有没有拼搏,有没有快乐的心态填写拼搏指数和快乐指数,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高考是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固定的考试内容,内容多,时间紧,要考出高的分数,不仅需要系统的知识,而且要有快的解题速度和高的答题准确率,故本计划表还有作业情况、限时作业、作业订正项目,学生可根据当天的情况如实填写,以便及时调整。 在此表格最后,附上往届考生写的高考指导和激励文章,从而激励我班学生。 以下是我班高考状元章贵民的百日冲刺计划摘录: 五、总结语 在今年高考中,我班最低分超过上线分数82分的成绩上线,我班有18位同学被浙江师范大学和宁波工程学院本科院校录取,章贵民则是摘得全省汽修专业考生高考状元。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想离不开班级管理的逐步稳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专业知识努力地教与学,学生的刻苦努力,尤其是在最后一百天的学生冲刺,给学生制定的百日冲刺计划表,让学生有计划,有落实,有效率,在最后关头,学习效益做到最大化。 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汽车结构与拆装考纲范围广,内容多,没有很好的把握时间,与其他专业课任课老师的配合不够及时到位,在以后的管理和教学中,我要努力改正,争取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6 [2] 石伟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4. [3]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4] 苗h.研究性学习在高师程序设计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长治 046011) 摘要:在对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教学现状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现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认为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实践应用型人才,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通过改革,认为嵌入“生产式管理”教学模式,既能开发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项目教学课程,又能提高学生与社会岗位的贴近程度。 关键词 :生产式管理;课程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06-03 作者简介:赵亮(1980—),男,山西运城人,硕士,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2年度立项课题“嵌入‘生产式管理’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原理与维修课程开发与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3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产业人才的短缺成为了突出矛盾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一批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在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如何真正地将学生学习过程变成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如何把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嵌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如何正确选取教学内容,如何有效地用汽车专业理论指导汽车维修实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为此,本课题组选择了“嵌入‘生产式管理’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原理与维修课程开发与研究”这一课题作为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改革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通过对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结合本校课程建设实际,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汽车电控发动机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汽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构建以应用为主旨,与汽车行业和企业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形成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时代性、特色鲜明和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具体目标及课改研究思路 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核心,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作为切入口,在分析本校课程建设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课程建设成功的经验,调研了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汽车维修的七个流程,将原来分散在“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检修”、“汽车电控发动机检修”、“汽车发动机故障检测方法”等课程里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长治圆通奥迪4S店共同开发出一门全新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原理与维修”课程,该课程具备“双向性”,既能提高学生技能,又适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嵌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现场6S管理模式,把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嵌入到教学活动当中,真正地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 课题研究内容 (一)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既定的课程具体目标,对汽车行业职业进行分析,并将该行业工种、岗位所要求的操作技能、技术知识、操作顺序、工作态度等内容列出来,编成任务目录,根据任务目录行进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内容要以职业素质为培养导向、职业技能为培养重点,与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任务相匹配,以任务引领学习,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嵌入企业现场6S管理模式,融入企业文化,对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构建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检测、服务、营销的课程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分析并参照汽车维修岗位能力,以“工作岗位群和工作过程”为课程开发理念,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原则,以汽车技术服务为主线,开发“典型工作岗位”——汽车检测维修、汽车维护保养环节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构建“任务引领、岗位对接”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二)课程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以汽车维修岗位的七个流程为主线,围绕汽车维修的七个流程展开。每一个流程都以工程项目为引领,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每一个流程上真实的、典型的工程案例,每一个工程案例都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确定,体现了在工作岗位上真实所需的汽车维修理论和操作技能。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把此项目作为必修项目,反复操练,到工作岗位上就能够熟练应用。同时,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体现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将添加如何更加高效、安全开展工作的教学内容。此外,对一些过时的课程内容予以摈弃,及时添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更新,使学生紧跟主流车型,保证课程内容的“新鲜”。如表1所示。 (三)课程组织实施 在课程组织实施中,拟引进不同企业的一线维修主管和本校教师共同授课,把先进的维修理念和技术、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带进课堂。通过授课既能促进本校教师自身成长,也可以完成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实现企业教师校园化,学校教师企业化,达到校企互补。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双重身份,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员工。教学中拟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维修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学生在听完教师讲完每一个流程、布置完工程项目后,身份立刻转变,完全按照企业的6S管理模式进行维修工作。在师傅指导、组长带领下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下,结合6S模式的管理,学生边查资料边学习,边学习边实际操作,理论实践穿行,做学一体,边学边练;教师则通过现场点评的形式,激励各个小组进行相互竞争。七个流程完成之后,学生能掌握就业后工作岗位上所要求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同时也能熟悉和适应不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创新 该课程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既要将知识能力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拟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QQ、E-mail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构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充分利用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和各种实验台架,模拟设置各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故障,让学生在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和台架上反复操练,直到熟练掌握其操作流程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实训成本;采用与工作环境一致的实训场景,根据企业实际操作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要求进行严格的实操训练,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要求一致,同时进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实现“零距离”上岗。 (五)转变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中,取消以往一份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全部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同时采用第三方(企业人员)介入参与考核的方法。由于和我院深度合作的企业有几十家,企业的技术经理同时担任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除共同确立课程内容外,也参与到该课程的具体考核当中。如表2所示。 课程改革成效 从近几年的模块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此课程改革无论从学生的感受和评价,还是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专业教学技能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任务引领型的模块化教学比较适合我们培养一线应用技能型技术人才。 (一)促进了课程建设 本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嵌入‘生产式管理’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原理与维修课程开发与研究”成功申报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2年度立项课题,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榜样,更好地促进了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二)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得到校内外的良好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明显地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学期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学生教学评价,课程组教师优良率都名列前茅。2012年,在长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中,我院代表队在所参加的三个比赛项目中获奖,“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荣获二等奖,“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汽车自动变速器拆装与检测”荣获三等奖,同时师资力量得到了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得到了强化。 (三)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精诚办学的理念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整体提高了就业率,我院毕业生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2010—2012年连续三年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形成了该专业学生在本地区供不应求的局面。 课程改革特色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评价,还形成了一些改革特色:(1)提出以工作过程引领课程改革;以工作典型案例架构课程内容;以企业式现场化模式建设教学环境;以工作能力目标作为课程培养目标的教学理念。(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嵌入“企业生产式”管理模式,融入“6S”管理方法,过程中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员工;学习过程又是工作工程,缩短转型期,形成了“工学结合”的课程特色。(3)提出培养“三项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四种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4)该课程具备“双向性”,既适合在校学生学习,又适合企业员工培训。 结语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主干专业课程,采用嵌入“生产式管理”的教学模式,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项目教学课程,切实提高了学生与社会岗位的贴近程度,从而培养出更多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高素质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员。同时,对其他主干课程的改革也起到了促进及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树平.项目教学法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2009(33). [2]崔树平.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开发和项目教学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幺居标.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一、更新教学理念,设计好实践项目课题 目前车辆工程专业的校内实习主要是对现代汽车发动机、底盘和电气设备等新结构、新技术等进行拆装、检测、诊断、调整和修理等专业实践内容,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现代汽车结构原理、拆装工艺、检测诊断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基本技能。因此要注重工学结合,突出由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第二课堂等环节共同构成校内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在贴近社会真实环境条件下进行实训,使学生从“有所知”走向“有所为”,保证实施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计划的落实。 二、从细节入手,注重实践过程指导和考核评价 1.规范演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演习示范操作是实训指导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成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样板。教师在做示范时对于关键部分要着重示范,较难部分要反复示范,同时要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汽车总成零部件拆装为例,学生不按工艺流程检修和拆装零部件,不按实验要求操作仪器和设备,认为实训的目的就是把汽车零部件拆散再装好,而没有仔细地观察零部件的结构,研究其工作过程,推敲工作原理。所以要求教师在讲解实验之前,首先介绍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讲解实验工具的分类和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汽车拆装设备及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在具体到某一实训项目的讲解过程中,做到边讲授、边演示、边动手,使学生做到耳朵听、眼睛看、脑子想。 2.坚持现场个别指导和集中指导相结合,提高学生实操技能 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时进行及时指导是实践课教学的中心环节。针对学生中存在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用个别指导与集中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必须做到眼勤、脑勤、耳勤、口勤、手勤和腿勤,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准确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耐心地帮助学生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对活塞连杆组件进行装配的时候,教师要提醒“活塞的装配标记和连杆的装配标记位于同侧”,“发动机上安装活塞连杆组时,使装配标记朝向曲轴前端”,“安装活塞环”的同时要注意各道环的安装顺序和方向,各道活塞环的开口相互错开的角度和在活塞上的布置,要求学生们在装配中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师在批改实习报告时,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偏差,对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不足和成功之处等要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3.将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严格的技能考核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笔者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就将校内实习与汽车类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在学生完成每个实践项目课题后,按照技能等级的标准进行量化考核。这样,学生每做一步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习中真正的有压力、有动力,使得学生体会到态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及时找教师解决,使学到的知识更扎实,操作技能得到升华,为他们今后的工作积累知识和经验。教师也能通过考核总结出实习过程中存在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营造良好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