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业大佬集体炮轰电影庞氏骗局、IP泡沫…电影金融化乱象下,会闹大笑话
华谊兄弟影业CEO叶宁对于动辄天价起步的IP,分享了他的看法, “IP的泡沫来自于所谓的文学IP、游戏IP、互联网IP,很多人认为掌握了大量的IP就能变成最大的电影公司,这是一个笑话。我们所谓的IP不是电影的IP,首先是一个好的电影。”
博纳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于冬则对IP无感,并爆料行业追逐IP的疯狂,“我记得某一家公司的老板说他要拍《三十六计》,我说你这辈子都拍不完.一年一部你拍36年.《七武器》拍七部,这叫IP吗?”他反而非常尊敬那些对电影充满了敬畏心的人,认为每一部电影孕育跟孵化、运作都是充满了艰难万险。
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则认为电影泡沫或许更多在电影之外,“过去资本是介入内容,今年资本已经介入电影院,很多资本是没有经营能力的,资本介入电影院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买下来以后能够尽快的打包卖掉。这样的资本介入在电影院里可能会出现泡沫。中国电影未来更多的泡沫不是电影本身,是电影背后带来的衍生的产品。”
作为最早从事保底发行的博纳影业,于冬直接抨击现在的保底发行已经变了味,“最近的保底发行变成什么了?就是溢价。从投资开始,成本不断追加,连导演也要分红、投资、参股,变成了一种股份制的项目合作,对影片是不利的。再一个就是被 资本证券化,《叶问3》事件实际是被资本证券化,拿着这个产品明保暗保,圈了很多市场外的钱,或者金融资本的钱,这就造成了社会动荡,引发了庞氏骗局。”
关于电影与资本的相爱相杀,电影如何更好的借力资本,以下是钛媒体编辑提炼的更多讨论:
博纳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于冬:资本是重要推手,靠资本中国电影才有今天
于冬:我觉得资本是一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推手,能迅速把中国电影的产业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形成跟好莱坞相抗衡的电影大国地位。
在中国电影最低点的时候,没有任何资本瞧得起我们,瞧得起这个行业。那个时候的民营电影公司手里有30万算大钱,王中军当时投资《甲方乙方》的时候,借了30万,占了10%,现在号称当年他拍的《甲方乙方》,实际上是韩三平主导下的《甲方乙方》。因为韩三平没钱,中影没钱,找了紫禁城,加入了民营资本华谊兄弟。《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电影的一道曙光,当年电影达到3600万,使这个电影的投资回报率有3倍以上,片方拿回900多万。
所以我们就是这样跟资本开始,越来越靠这些商业电影,逐渐的让资本开始关注这个产业,关注这个行业。这十几年来,应该说现在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候”,但是也有一句话往往也是“最坏的时候”。我们现在也需要跟资本博弈,而不是仅仅依赖资本。要跟它博弈,既需要强大的资本的推力,也需要跟资本进行有效地配合,能够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电影通过金融工具赚快钱对内容是伤害
曾茂军:中国电影要想进入全球化的竞争,就必须要拍更多的大投资电影,能够参与全球电影竞争的基本深制作成本可能都在一两亿美金以上。如果没有资本的介入,那么这些大的电影很难构成。
但是由于中国的电影太火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资本介入。火的有点过头了,就会物极必反。资本就另外一个属性,就是挣快钱的心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前几年的资本介入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最近有一种趋势,我们会发现一些挣快钱的资本进入以后,会造成投资者的心态的变化,这是第一个不好的,挣快钱。
挣快钱的心态就会让更多的人对内容的关注度不够,我们的精品就会减少。就有可能会造成消费者到电影院里去不能看到更多好的内容,很快就会审美疲劳的,可能会造成中国电影的下滑。
资本的另外一个不好就是如果某一个资本介入电影不是希望通过电影本身而挣钱,而是希望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希望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去挣金融背后的钱来贴补电影,对电影内容是有伤害的。这时候金融对电影就造成了伤害,所以我觉得资本和电影的关系关键是度怎么把握。如果关注内容,关注品质,是要给观众提供好的内容,提供好的放映技术,我觉得是好的,一定有了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挣快钱对我们的未来可能是一个警觉。
阿里影业CEO张强:国内资本活跃,但处于弱势地位
张强:我觉得资本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十多年以前拍电影是找不到钱的,那个时候是抱着剧本找钱,叫僧多粥少。但是今天是翻地覆的变化,粥多僧少,今天我们抱着剧本找不到导演,找不到演员,到处得去求人。
今天资本在中国非常非常的活跃,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国际大导演,他们在西方在美国融不到钱,他到中国来给他投钱的人排着长队,挤破头要投钱,中国的资本真是非常的活跃。而且这个资本正在创造各种各样新的模式,包括我们过去看到的在春节期间《美人鱼》这样的一个电影现象。
今天中国电影行业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是全世界都领先的。从线上售票,中国的线上售票高达90%左右,全世界遥遥领先,背后就是资本的推手。我们还看到各个公司的创业的形态,新型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入。这次电影节可以看到有很多新公司涌现,太多的新公司,而他们的出现背后都是资本的推手,新的商业模式。今天中国在资本的推动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现象,中国资本这么活跃,但是资本处在弱势的地位上 。前几天跟老板聊天,他说他去美国找导演,往宾馆一坐导演就来见他,在中国抱着钱找不大导演。中国最强势的是大导演,大明星他们才有话语权。
总体的感受,中国的电影在资本的推动下是一个好事,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在资本的推动下,在它伴随促进的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它一定预示着中国电影未来它会成为全世界最亮眼的一道风景线。
博纳影业从美国退市是不想失去国内资本关注
于冬:博纳上市是在2010年,那个时候中国影视行业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资本进入,博纳选择了VC、PE海归派的沈南鹏投资。所以我们就布局了红筹结构,到美国上市这样一个路径。
那个时候王中军还没我挣钱多呢,他选择了马云的人民币的投资,个人的投资。所以如果那个时候我就遇到马云,现在出去上美国的是王中军。这个话题是中军也认可了,我们在下面也交流过。
五年,我们去美国再回来的时候,发现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反而当时没有出去的这些公司,没有被资本看好的公司后来居上。迅速扩张、发展壮大。可以说这五年博纳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消失的五年。这五年所有的资本市场的分析师根本就没有覆盖过博纳的新闻,虽然这五年博纳的行业地位、电影的业绩稳坐前三甲,这五年没有掉过第四,但是从来没有分析师,没有资本来找你。所以这是我认为博纳错失五年的资本的助力。
我记得去年也是在这个时候,上海电影节也是在阿里的论坛上,我宣布了私有化,6月份吧。经过这一年我们又重新得到了资本的关注、注意力,所有中国的最大的投资家、金融资本,包括阿里、腾讯这样的大的互联网资本,开始进入博纳,投资博纳。所以这也是我们这五年来坚实的业务报表和财务数据和博纳坚实的发展的路径吸引了资本。
博纳为什么要回来?因为我们长期被抛弃在美国资本市场,被资本边缘化的市场。尤其是中国电影产业在今天这样一个产业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如果再停留几年的话,博纳可能就被万达收购算了,卖给王健林先生算了。
资本给内容创作带来哪些影响?
导演黄建新:我是一个双重身份,我一直是做编剧做导演,后来做监制。刚才大家讨论说到一个问题,资本趋利是本质,如果你不能赚钱资本一定会把你抛弃。所以就造成了只要赚钱的电影就行,全世界最好的电影都不是最赚钱的,类型的、中庸的面面俱到的电影是最赚钱的电影,这是一个市场的特性。
资本进入电影,给电影带来了一个工业趋势。这是跟我们传统的电影业是冲突的,我们知道工业体系是跟民主政治连在一起的。工业体系是定位每一个职业人在中间的位置,中国过去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是一个剧组的皇帝,工业体系是让导演不能当皇帝了。所以引起了普遍的传统的意义上的导演的巨大反弹。因为我是做导演我知道那边的情况,所以这个冲突已经炒了好几年还在炒。
因为工业体系要保证一个可重复性的生产的准确的定位,把电影当做创作,导演作为第一位核心人物,更这个体系是有冲突的。其实当皇帝的思想跟我刚才说的民主政治下的工业形态是冲突的,这是一个选择。必须要做一个选择,中国电影要在全球拿到最大的市场,要进入表现能力跟制作能力发行能力都要做到最大,一定要有一个体系。
资本为什么追电影行业,不追那些固有化的,就是没有故事没有未来。资本在追一个东西的时候它还追故事追未来,这是一个跟电影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的。我们在做整个的电影制作的过程中,其实遇到两种资本的介入方式。一种是在座的行家的资本介入,这个是很容易谈,很容易在一起达成一致。
最惨的就是完全不懂的资本的介入,因为资本带有权利,钱是有权利的,它有很多的跨界要求。所以现在电影圈里做得比较职业的人是拒绝跟非职业的人谈的,基本上有一个槛,不谈,不是钱多钱少。因为它会对电影带来破坏性的,额外的利益,只要你开了这一个戒就会有十个一百个的模仿,有很多的伤害。
相关阅读|点击图片
证监会喊“咔”,吴奇隆借暴风献给刘诗诗的2亿聘礼说没就没了
钛媒体历时半年地毯式采访调查,最深度、全面,
权威的《 中国VR创业生态与投资趋势报告》已发。
点击 "阅读原文",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