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究竟立的是什么?90后:“刚性兑付的能力”
光阴之箭飞驰而前,恍然间,我们已真实地跨入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
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世界的存在、真理、规律,皆以“我”为标准。在世俗社会实践与规范中,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又道高一尺地跃升为人的尺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它意味着什么时间点里“我”该成为什么样。
2020年,第一批90后集体踏入三十,站上高光的舞台,猝不及防面对一系列灵魂拷问:结婚生娃了吗?买房买车了吗?升职加薪了吗?外界对他们带着期许,也带着评判。但无论如何,踩着互联网浪潮、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年代的90后,在巨变之中,正学会与风险共舞与机遇共行,正在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答案。
2019年12月26日夜11:32,最后一个加班回家的纪军悄然地关上办公室的房门,劈面吹来一股寒风,一阵激灵。这个在中关村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技术的青年此刻想起已经有两天没给儿子打电话了。他有点犹豫:是不是趁着过年回家,结束京漂的日子?1990年出生的他,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期间遇到了心动的女孩。结婚两年后生下孩子,一岁后就被爷爷奶奶带回老家河南周口市。如今儿子两岁多了,也快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夫妻俩在西五环附近租下两居室,月租5000元,加上全家的日常消费,一个月差不多要用去12000元左右,而薪水没有上涨的迹象,前天还接到房东2020年房租涨价的预警电话,纪军不由得给妻子感叹:“五环内的房,是我们无法攀登的高岗。”
包揽纪军小区快寄业务的晓斌,来自山东滨州市,平时做事勤快利落,有一副天生的好脾气。纪军羡慕晓斌工作自由,收入不菲。但他不明白每天生龙活虎的晓斌也有烦心事:最近父母催他年底回家订婚。晓斌是家里的独子,仅比纪军小一岁。这个年纪的青年,大部分人结婚生子了。最为关键的是,晓斌的父亲脑梗今年复发过一次,母亲心脏体检时查出了问题。“每次去医院看病,腿脚不便,特别麻烦。”母亲轻轻的抱怨,在晓斌听来特别不是滋味。一年无休的奔波,换来晓斌工作以来最好的收成。他想多赚几年钱,偿还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但眼下家庭的责任与义务,突兀地横亘于眼前。他羡慕纪军后方的稳定,多次向同学叹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健康。”
晓斌的高中同学康志良大学毕业后,听从父母的意见,回到县城工作。结婚生子,风淡云轻;在双方父母的资助下,拥有了面积不菲的新房和中档的轿车。这正是同学晓斌眼里的完美人生。但康志良心里明白:每年夫妻俩的工资收入,除了还房贷和人情往来,所剩无几,庆幸自己五岁的孩子的开销,基本由爷爷奶奶包揽。康志良有点愧疚,他不想自己快到30岁了,还当啃老族,尽管父母没流露过丝毫的不满。最近一个朋友找他合伙做一家餐饮生意,正好他做菜手艺不错,但一笔20万的启动资金难住了他。康志良不想退步了,他对妻子感慨:“没有理财的生活,只会是温水煮青蛙式的煎熬。”
步入2020年,漂在一线城市的纪军、晓斌,和生活在县城的康志良这些90后开始冲刺人生三十,却面临“三十难立”的中国式成长:大多数人事业还未大展,30岁的焦虑却已悄然而至。曾经的轻狂和高傲也已经慢慢地消失了,他们不再只是父母眼中的宠儿,他们还要继续成为可靠的丈夫、负责的父亲、孝顺的儿子。
90后无疑是幸运的一代,他们在物质相对宽裕的环境中成长,享受了比以前更好的教育、见证了更活跃的市场经济,是互联网第一代原住民。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得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构成了90后们的精神底色。
但人生总有相同考试。和当年步入三十岁的80后一样,90后步入三十岁时,家庭、事业、财富和健康等人生命题,纷纷扑面而来。
关于90后的职场行为特征,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都是抱怀疑和不理解的态度。“裸辞”、“创业”、“啃老”、这些帽子曾不知不觉的就被扣在了90后的头上。他们似乎成了人见人怕的职场“刺头”。
“上班996,生病ICU”自嘲和自黑的语言浪潮包裹下的,是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即使面对“996工作”,他们并非一味拒绝。《2019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有51%的普通员工表示“只要有钱一切好说”。他们知道职场的上升渠道,少不了与晚归的班车、催肥的夜宵相关。与其被动埋怨加班,不如积极行动,让自己脱颖而出。
一个又一个的夜晚,他们化身格子间的猛虎,拼力圈下属于自己的地盘。
1990年,宋丹丹、黄宏带着小品《超生游击队》,把一个时代的切面,搬上春晚的舞台。史上最彻底最庞大的独生一代,犹如小品的画外音,轰隆隆的诞生了,他们占据历史上一个个孤独的坐标,也享受着整个家庭全部的宠溺。
全部的宠溺之后,便是全部的责任与担当。步入三十的90后,倘若还是单身,则被长辈催婚的压力,每到年终岁末,都会被重重地添上几笔。已经结婚育子的90后,则成为了家庭的光亮:在“421”家庭结构下,两个90后抚养孩子和赡养多个老人,压力不可谓不大。
也许“那种‘这个家里只能靠我’的感觉有时很糟糕”,但生活另一层的意义,或许正是“我能为这么多我爱的人负责”。对90后们而言,比单纯以时间为尺度的“三十而立”, 当生活的担子真正压下来,并且扛住的那一刻,是更让人自豪的成长时刻。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并不一定能给予90后更多期待中的回报。同时90后被认为是中国最不存钱的一代人,“你的工资够花吗?”对他们而言,这个问题无疑是个死亡拷问。汇丰银行的一项调查也从侧面证明了90后负“重”前行的艰难窘境,数据显示,90后的负债已经达到月收入的18.5倍,在亚洲同龄人中排名第一……
高房价的经济承压下,消费主义在90后身上几成共识并由之放大:反正买不起房,不如先享为敬。一句“oh my god 买它”背后,充满群体性消费宣泄,精致穷之上,是另一种乔装换面的精神小布尔乔亚。
身处消费主义的群体轰鸣之中,如何保存个体面对财富时的理智与支配定力,正变得异常重要。毕竟,紧握在手里的粮,才是让人不慌的底气。所幸,他们中的一大批已觉醒,踏出了改变现状的第一步。
健康:一边秃如其来,一边有备而来。
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的新闻曾一度被刷屏,央视财经一则关于脱发的报道中,90后榜上有名。“秃如其来”的背后,暗藏着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当下所普遍面临的健康问题。或许会有闪躲,但他们明白,欲做最终章的英雄主义,这一切还需直面,枸杞、蜂蜜、乳清蛋白、养生茶和酵素迎风而上,竟成90后宠儿。在寻求当下健康问题的解决之余,他们也比以往任何一代人,更急切的思考着关于未来的风险。
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但是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大有可为的,尤其是在90后身上,我们看到焦虑中的奋起、自嘲中的觉醒、危机中的希望。他们渴望更稳定的家庭关系、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可持续的财富收入。
坦率地说,很多人误会了“三十而立”的含义,包括90后。孔子的“三十而立”立的是礼,指满30岁的人,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体,不是立事业立家庭。迂腐地解读“立”的内涵,只能加剧个人的焦虑感和无力感。
而当焦虑感和无力感伴随可能的风险凶猛袭来,90后自我刚性兑付能力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刚性兑付,源自于金融领域,指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简而言之,刚性兑付,就是无论何时,都能有兜底的能力。
作为90后,在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之际,更应清醒地确立一种从容化解风险的意识,即无论何时,无论遇到何种情况或是风险,你都能从容抵御风险,坦然应对未知,有为自己和家人负责兜底的底气,这,就是一种自我刚性兑付的能力。
而这种刚性兑付能力的养成,也体现在当下90后在财富增值保值、未知风险抵御等系统规划需求上。据《90后攒钱报告》显示,90后初次理财时间比父母早了10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 》也显示,90后首次购买保险的平均年龄为21.7岁,比80后整整小5岁。
这种刚性兑付能力的养成,一如中国平安所倡导的。平安近期举办的“108财神节”活动,以“我的新年钞能力”为主题,线上打造“金融双十一”的购物狂欢节,上百款金融产品一键购,线下更创新开展“钞能力学院”、“百城千店·国民课堂”等系列金融知识课堂,帮助提升国民专业理财能力和国民金融消费素养,让消费者能够边学边买,实现财富的合理使用及规划,提升自我“钞能力”。
在中国平安看来,“钞能力”是一种财富规划管理的能力,体现在更科学而多元的财富增值保值投资,同时对于未来风险抵御能做好系统规划,这与90后刚性兑付的能力修炼正不谋而合。
从更广的社会视角来看幸福保障和风险化解的价值,就会发现,中国平安“钞能力”建设,不只90后需要,对每一个现代成年人而言,都具有现实且长远的意义。
2020年,愿我们沿着时光安然而行时,不再以时间为刻板的衡量尺度:不再是在被动裹挟中问“我在30岁该成为什么样”,而是能对自己说:我能成为什么样。
“人生如同一条河流,在无数的可能性中进行着不可逆的流转,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能改变大河的流向,而流向决定了你的终点是大海还是沼泽。”这是中国平安联合知乎跨年发起的问答专题《90后,你好三十岁》中,引众多年轻网友共鸣的一段话。
人生的抉择影响深远,而对未来风险的系统规划和财富增值的更好改变,不妨就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