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大额人民币是否空穴来风?(发行数量同比减少超7000只,银行理财“固收+”产品遇冷)
网络上开始盛传“第六套人民币”图样,其中包含印有“龙腾”图样的粉色1000元大额币种及印有领导人头像的褐色500元币种。
“人民币正在走向国际化,将成为世界主要可兑换货币,发行500元的人民币势在必行。”在“两会”会议现场,全国政协委员高彦明提案:建议发行500元大额人民币。
其实,去年此时高彦明便已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发行大额人民币的提案,建议国家发行500元面额的纸币,并待条件进一步成熟后再考虑发行1000元面额的纸币。
高彦明随后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答复,答复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大额货币支付需求不断增加,发行大面额人民币确实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货币发行成本,减少流通中货币实物数量,便利商品交易,但发行大面额货币可能会强化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诱发低收入人群的不平衡心理,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另外再考虑货币防伪技术因素,因此国家对此比较谨慎。
“事实上,发行大面额货币利大于弊,发行时机和条件均已成熟”,高彦明表示,目前我国使用货币的最大面值只有100元,是1987年开始发行的,1987年到2013年,中国GDP增长了47倍(1987年GDP为12059亿元,2013年GDP为568845亿元),与此同时,国民收入大幅增加,居民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日益增强,社会物价指数也随之提高,货币流通和资金周转速度在不断加快,社会对现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但目前人民币最大面额依然停留在100元的水平上,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在尽管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比较普遍,但由于我国居民偏好使用现金消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现钞流通比例最大的国家”,高彦明认为,目前至少发行500元的人民币的时机已经成熟。
此外,随着国家实力和影响力的不断加强,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早已得到广泛的使用,成为民间经贸的主要货币,并且多数直接以货币交易的方式进行。而目前最大面值只有100元的货币,给货币的储存、携带、交易等带来很多不便。
在高彦明去年的提案中,引起中国人民银行共鸣的是,货币面值小会大大增加货币印刷、发行和银行管理成本,而发行大面额货币,可以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查点钞票的劳动量,减少钞票磨损和发行成本。
我国现在流通的是第五套人民币,于1999年10月发行至今已经14年的时间,在经过多年增发货币之后,流通能力已接近饱和。高彦明在今年提案中建议,应借发行新版人民币之际,增加大面额货币,同时依靠新科技解决防伪问题,实际上对于当今的中国,大额人民币的防伪技术应该不是问题,不应成为发行大额货币的障碍,人民币正在走向国际化,将成为世界主要可兑换货币,发行500元的人民币势在必行。
对于引起中国人民银行担心的“通货膨胀预期”问题,高彦明认为需要向低收入人群做好宣传、讲清楚道理,要相信社会对发行大额货币的心理承受力与欢迎度,发行500元的人民币绝不会给社会带来混乱或麻烦。
“1987年职工普遍的月工资只有300元左右,就可以发行面额100元的人民币”,高彦明反问,现在27年过去了,即便是低收入阶层的月工资也在几千元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能发行面额500元的人民币呢?
不过,高彦明也认为有关部门进行社会调查、征询民意,将发行大额人民币的利弊向公众讲清楚,看看社会的反映如何。
高彦明强调,“发行大额货币也是国之大事,最好不要只由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就简单的否定,这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是不负责的”。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日前称:“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发行500元或1000元大面额人民币。”此话一出立刻引发热议。昨天,何志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这仅是他个人预测。
早在几年前就有关于我国将发行大面额人民币的传闻,有网民甚至发出照片并讨论
币面设计。2012年3月,央行副行长公开表示,“中国还没有在近期就发行五百或者一千元大额钞票的计划。”曾将这一消息摁下。
何志成表示27年前发行的钞票不能反映现在的中国经济实际
作为银行人士,何志成做出如此预测,是不是已经得到内部消息?
“100元面值的人民币是27年前发行的,现在中国经济总量是27年前的100倍,现在的人民币面值太小,不仅用起来不方便,也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何志成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下半年推出大面额人民币还有一个利好,就是最新的CPI数据是2.5%,“在低通胀情况下,发行大额面值的人民币也更加稳妥。”
“但这只是我个人的预测。”何志成再三强调。
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发行大面额人民币要慎重。货币本来就是为了让商品交换更便利,理论上讲,发行大额钞票,可以让交易更便利,无可厚非。但是,当前形势下,发行大额钞票将助长通胀、资产泡沫的预期。
郭田勇指出,这些年,国内支付体系的创新发展很快,通过网上、电子渠道支付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便捷。相反,如果大额支付都是以现金支付,成本高,安全性低。另外,由于现金交易没有交易记录,给逃税、漏税、洗钱等违法行为提供便利。“从支付趋势来看,应该尽最大努力减少现金使用量。”郭田勇强调说。
“推出大额面值的货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货通胀,二是货币紧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宋鸿钧表示,借记卡、信用卡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都能正常使用,它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额货币。目前直接使用现金的人群正在逐步减少,所以,推出大额面值货币没有市场需求。
“中国推出100元面额的人民币时,物价上涨幅度也较大,而银行卡使用率低,推出大额面值人民币更有利于货币流通周转。”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富有认为,“纸币的流转成本很高,银行卡使用成本相比较低,未来的发展趋势肯定是银行卡。世界大国中使用大面额货币的也不多,英国是50英镑,美国是100美元。发行货币是非常重大的决定,当下推大额面值人民币可能很小。”
第一个众所周知未来的交易电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相信有一天可能货币会消失,也就是实物货币可能会消失。大家所有的交易可能都会通过电子交易完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比如说,你完全不可能是扛着多少钱去搞一个大宗交易,听起来挺古典的。
第二个是所谓的流通成本。因为这几年都在算,可能有人算说由于面额比较小造成的破损损失等等差不多有20个亿,想想我们目前的M2118万亿,基本上杯水车薪。
第三个,事实上发行多少面值的货币,对经济总规模、经济增长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美国维持100块钱面值的美元,多少年了。欧元从问世到现在,最高500元。虽然日元不值钱,但它的10万面值到今天为止一直在这用。
所以在这种情况,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这三大经济体讨论过要发行大额面值的问题。我觉得这种思路本身不仅和未来整个电子化交易这个是背道而驰。而且很多情况下,我觉得提这种提法的人,真的应该好好学一下货币学的基本原理、货币的基本原理、货币交易的基本原理。因为你发行这么多的东西,除了给大家增加恐慌,钱不值钱了,钱更加毛了,能产生多少用处呢?一点用处都没有。中国在多年以前,电子化交易占的比重非常低,我们发现货币不够了,我们有必要发行。但是目前情况下,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认为应该划上句号了。
这则“新版人民币先睹为快”的消息中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即将上市的新版人民币样张,分别为1000元、500元、200元、100元、50元、20元、10元6种面值。其中,1000元面值的“人民币”和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100元面值的颜色颇为相似。主色调为红色,正面图案为一条舞动的中国龙,背面则为中华世纪坛图案。500元“人民币”则为淡黄色,正面是人物头像,背面是山水画图案。10元“人民币”底色是绿色,正面是运动项目的图案,背面的图案是鸟巢国家体育馆。
记者注意到,虽然这些“人民币”样张上都印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且每一张都有相应的冠字号码,但通过仔细观察仍发现不少前后矛盾之处。如10元、100元面值的样张颜色出现了前后2张图不符的情况,100元和1000元面值的样张票面设计几乎完全相同等。
有趣的是,对于这则消息,市民们的反应也各不相同。“点赞派”认为新版人民币设计简约大方,特别是100元样张类似新版港币的镂空标识颇有科技感;“吐槽派”则表示,“新版人民币都是大票面,今后每月发工资领到的张数就更少了。”当然,绝大多数市民对此消息持怀疑态度,认为是网友恶搞的PS图片。
“这些‘新币’看着非常眼熟,应该是把之前央行发行过的纪念钞改头换面了一下。”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记者将这则消息转发给几位银行业内人士,这些眼尖的行家们立即识破了其中的玄机。中行理财师邱经理告诉记者,100元面值“新版人民币”的原型应该就是央行于2000年年底发行的“迎接新世纪”纪念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龙钞”。2000年是“千禧龙年”,当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行了“迎接新世纪”100元塑料纪念钞。
据其介绍,该套纪念钞是中国历史上发行的第一套塑料连体纪念钞,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当今世界只有25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过。而10元面值的原型则是央行于2008年7月8日发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钞。这张10元奥运纪念钞与现行流通人民币具有相同职能,与同面额 人民币等值流通。当年央行还同时发行了港币和澳币两个版本的奥运纪念币,面值均为20元。“与央行每年定期发行的生肖纪念币相比,纪念钞鲜有发行,且发行量极少。像龙钞当时全国仅发行10万张非常稀少,所以大多数普通市民对此并不熟悉,误认为是新版人民币。”对纪念钞颇有研究的藏家庄先生表示,虽然这些所谓的“新版人民币”子虚乌有,但其原型纪念币却是张张身价不菲。如奥运纪念钞前两年在市场上便已被炒至2000元以上,眼下的收藏价格估计得逼近5000元。“龙钞”则更加值钱,收藏价格已轻松突破5位数。
就新版人民币上市的情况,昨日记者还向人民银行无锡中心支行进行求证,得到官方明确的答复:短期内并无发行新版人民币计划,微信上发布的信息都是谣言。无锡人行货币金银处相关负责人非常肯定地表示,现在市民使用的依然是央行于1999年开始陆续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近期总行没有任何关于发行新版人民的消息,网络上对于新版人民币的各种猜测显然 没有依据。如果有新版人民币上市计划,相关部门一定会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公布,而不会在网络上发布。
业内人士同时透露,是否发行500元或1000元面值人民币,在前两年曾有过争论,有学者曾提出为节省成本发行大额人民币。但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并没有出现发行大额人民币的需求。因为对于市民来说,大额现金携带起来不安全,危险性大,还要面对假钞等诸多问题,即便真正发行,人们的接受度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梦雪 冉学东 北京报道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银行理财(含理财子公司)“固收+”类产品发行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超7000只。
新发数量减少的同时,南银理财通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固收+”类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均值也低于纯固收类产品。
但发行数量的减少、业绩比较基准吸引力相对不强的情况并未改变“固收+”理财产品的市场数量优势。从普益标准披露数据来看,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存续的“固收+”产品数量仍较纯固收类产品更多,且2020年至2022年6月末,存续的 “固收+”产品数量呈显著的逐年增长态势。
受访人士分析认为,产品发行量取决于三要素,供给质量、市场需求、业绩表现。“固收+”类理财产品发行量回落是受到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剧影响,且国内流动性变化、人民币利率调整,影响了“固收+”类产品的真实收益率。在此情况下,投资者的选择更为谨慎,发行机构也做了适度调整。而纯固收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均值会高于“固收+”,是因为在市场波动性加大的预期下,“固收+”类产品的预期收益在综合考量之下低于纯固收类产品。
发行量下降
作为银行理财机构探索权益市场的抓手,近年来,“固收+”类理财产品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招银理财的睿远、颐养、智远、卓远等系列;信银理财的安盈象、多彩象、固盈象、全盈象、同盈象、智慧象等系列;平安理财的起航、启明、卓越等系列,均属于“固收+”类理财产品。
但普益标准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银行理财(含理财子公司)“固收+”产品发行量约为1.3万款,较去年同期的近2万款降低了35.6%,在产品总数中占比也由去年的49.3%下降到45.4%。
新发数量减少的同时,近一年来“固收+”类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均值也低于纯固收类产品。
南银理财通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理财子公司纯固收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均值基本位于4.1%以上,在4.1%——4.2%的区间内波动;而“固收+”的业绩比较基准均值基本位于4.1%以下,在4.02%——4.1%的区间内波动。
但从存续产品数量来看,存续的“固收+”产品数量仍较纯固收类产品更多。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6月末存续的 “固收+”产品数量呈显著的逐年增长态势。
具体来看,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性金融机构、城商系金融机构、农商系金融机构存续的“固收+”理财产品较2021年末分别增加了4124只、2530只、1541只。
长期仍为主流
总体来看,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存续的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仍以固收类资产为主,占比高达68.23%。
“‘固收+’理财产品,大类上仍属于固收类产品,其资产组合是以固收类资产为主体,适度配置了权益类资产及其他资产,追求在同等风险评级的情况下,相较于纯固收类理财产品相对更高的收益,比较适合银行理财客群。”8月12日,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固收+”理财产品符合监管导向和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长期看仍然是银行理财的主流产品种类。
对以稳健著称的“固收+”产品出现发行量降低,且在产品总数中占比下降的情况,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除了理财新规对隐形刚性兑付的治理影响之外,更主要的应该是市场行情的变化所致。
“产品发行量取决于三要素,供给质量、市场需求、业绩表现。理财新规正式实施前后恰逢“固收+”产品发行高峰期,足见市场对固收类产品稳健性报以热望。”陈佳认为。
2022年以来,受权益市场大幅波动影响,“固收+”产品收益出现了明显回撤。陈佳表示,从宏观角度来看,今年的全球市场尤其是固收市场因美联储利率操作溢出效应深受其害,美债收益率曲线倒挂成了常态,外围市场屡遭波及,而“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波动,带来了产品净值波动。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选择更为谨慎,发行机构做适度调整也是正常现象。”杨海平表示。
另一方面,陈佳指出,国内流动性变化决定了“固收+”类产品的后续发展。
“当国际市场波动性加剧时,央行等金融监管会适度逆周期操作以维稳市场,这样会以流动性管理作为国内底层资产池主要决定因子。尤其是人民币利率决策首当其冲,对理财产品底层资产至关重要。”陈佳向记者进一步解读称,‘固收+’类产品的真实收益率曲线依赖于真实利率,其背后是通胀率和基准利率。这也是资本市场为何总是期望央行增加流动性的核心原因。
“但从近期央行公开市场决策和重要文件来看,央行对当前的流动性整体水平是满意且略偏多的视角,短期内如果没有重大变化不会轻易改弦易辙。因此‘固收+’类产品未来的收益率竞争取决于产品设计本身与通胀率的相关程度。在各机构追求产品差异化的当下,下半年应该会有脱颖而出的产品。
而为何纯固收类产品高于“固收+”类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均值?
陈佳认为,其中暗含了市场波动性的加大。由于市场波动性直接影响的是权益类资产,而“固收+”产品底层有一定权益类产品配置,会受其影响,但纯固收剥离了权益类资产的收益,也避免了其带来的风险。
“‘固收+’美其名曰兼顾了股票资产高收益、中长利率债锚定功能以及高等信用债低风险性;如果底层产品选择恰当期限收益比较契合,则是比较完美的场景;一旦市场大环境不好影响底层产品质量,或者配置权重不够合理太过冒进,则很可能会出现股债产品各自缺陷被放大的情况。”陈佳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杨海平提醒,“固收+”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低于纯固收类产品,实际上并不符合此类产品创设的目标。如果当前市场环境不足以支持“固收+”理财产品,发行机构可以考虑调整其产品策略。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