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人人都会遭遇"庞氏骗局" 好多玩法都能让你上当

庞氏骗局的运作步骤

  不要轻信会有低风险离谱高收益的投资。

  千万不要以为庞氏骗局和你无关,当小额贷款公司居然跑到超市门口去兜售理财产品这种情况出现时,就说明由欲望、侥幸两只怪兽驱动的“民间金融创新”又有了市场。这种看似舶来但却根植于中国人金钱观里击

  • 鄂尔多斯
  • 中国银行
鼓传花的游戏曾经在很多人心目中那样光芒四射,从“蚁力神”、“东北大造林”到鄂尔多斯的全民放贷,没有人在它们如日中天的时候想过全身而退,但它们带来的真的就是民间金融信用的遍地哀鸿。超越常理的收益承诺日渐增多,这或许只是又一轮疯狂的开始。当想要让鸡生金蛋的时候,首先不是想要喂什么样的饲料,而是,如何先保住篮子里的这只未来的金鸡。

  为了篮子里这只未来的金鸡,我们先从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的“庞氏骗局论”开始谈起。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肖钢在署名文章中呼吁加强监管。

  有关“银行理财产品就是庞氏骗局”的论断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与反对者频频发言,旗鼓相当。而规模庞大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据理财市场的大宗份额,且与个人投资者密切相关。我们有必要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流程进行梳理,让投资者有更多判断依据。

  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理财产品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这本质上算是“庞氏骗局”吗?看来,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其实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发明”的。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在庞氏骗局中,滚动运作的资金池是支持骗局能否延续的关键。

  我们通常说的资金池是把资金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像蓄水池一样的储存资金的空间,通常运用于集资投资、房地产或是保险领域。保险公司有一个庞大的资金池,赔付的资金流出和新保单的资金使之保持平衡。基金是一个资金池,申购和赎回的资金流入流出使基金可以用于投资的资金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银行也有一个庞大的资金池,贷款和存款的流入流出并不是直接地一一对应,资金池使借贷基本保持稳定。

  庞氏骗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资金池运作呈现出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规律”,以及参与者看不清、搞不明白的神秘投资诀窍。

  Tips 庞氏骗局的运作步骤

  1、告诉你有一种投资方法可以获得高额回报。?2、你搞不懂它怎样挣钱,但投入了第一笔资金。?3、后续投资者陆续加入,而你获得的高额收益来自于他们的投资金。?4、收益假象继续维持,有更多的人循环加入。

[转载] 人人都会遭遇"庞氏骗局" 好多玩法都能让你上当

银行理财产品真的是庞氏骗局?

  银行理财产品真的是庞氏骗局?

  1、在资金池类理财产品中,你扮演着最底层的债权人角色。

  2、“短钱长投”和“滚动发售”是资金池盈利的重要秘诀。

  说到这里,你是否开始反省最近自己买入的银行理财产品了?就在11月中旬,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的一款银行理财产品223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4%至5.5%。而查阅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这款产品比同期的SHIBOR至少高出1个百分点。类似的产品一期接着一期,很少会让投资者的资金轮空。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源自购买了同业更高收益率的产品,或者以更高收益率拆借给同业。这种“滚雪球”的现象在金融行业中并不罕见,这还包括了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拆借。

  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不同的“资金池”有各自的资金投向,大致可以分为债券市场类、票据资产类和委托贷款类。以债券市场类“资金池”为例,理财产品的设计方如同一个采购者,采购国债、企业债、城投债等,将其打包成一个产品池;与此对应,银行向市场募集一笔资金,而这个“资金池”的体量大致与“产品池”相当,以购买这些打包了的债券资产。投资者和他们的理财经理搞不明白资金池里的资金到底如何流动,只有每一款产品的实际操盘者才知道自己的产品具体投向了什么。对于普通投资者,你能相信的就是银行拍着胸脯保证“此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不能兑付的情况”。

  如果真如肖钢所言,那么投资者的风险不在利息,而在本金。如果“短钱长投”过程中一旦出现“短钱”资金链断裂,或者在系统风险下银行的资金池出现了“有毒资产”,那么投资者的本金将血本无归。

  任何投资都是风险和收益的结合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面的对应关系无非有时会发生同向或异向的变化。

  当你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绝大多数的产品合同上都不会有“保本”或是“保收益”的字样,你甚至还需要抄写这样一段话:“本人已经阅读上述风险提示,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本产品的风险,愿意承担相关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其实就是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的一种金融产品,通过投资者的份额购买,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或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再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虽然这和存定期存款一样在银行办理手续,但其中的风险和收益都是完全的两码事。

  将形形色色的银行理财产品分类,购买者大致扮演两种角色——债权人或是投资人。

  当你以投资人的角色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银行所做的是代客理财业务。银行根据某一风险偏好设计出投资模型与标的,根据产品特征找到合适的投资人。银行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是资产管理方和投资顾问人。这一类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在多数外资银行的产品中,也有少部分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是这样的投资型结构。投资型的理财产品一般只有收益或亏损可能出现的范围,有明显的高收益高风险特征。

  更多的时候,你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只是扮演着最底层的债权人角色。理财产品,本质就是一个借贷的延伸。无论是债券类、票据类还是信贷类产品,都是银行将上游的融资成本,经过中间层层盘剥,由理财产品的形式转手“卖”给顾客。在目前中资银行发出的理财产品中,购买者大多数都成为了这类债权人。债权型的理财产品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预期收益率,这个收益率会比银行同期限的存款要高,目前来看,多数情况下理财产品也都兑现了预期收益。

  银行是如何从这些债权型的理财产品运作中获利的?资金池“短钱长投”和“滚动发售”是重要秘诀。举例来说,如果某商业银行以平均年化8%的利率收益进行了一批1年期的融资项目,对银行来说,这是“长投”;银行再以相当体量的3个月左右期限的理财产品滚动发售4期,对购买者来说,这就是“短钱”。目前,3月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在3%至4%,换言之,中间的息差收入就有4%至5%。

  银行理财产品所投的融资项目不同,利率收益和存在的风险也各不相同,因此无法形成固定的定价模式。但在市面上,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差不多,因为收益率基本参考了产品发行时市场上资金面的收缩情况,以及同业竞争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下,产品的期限越长、购买者的资金量越大,获得的收益率也会越大。但有时,你会发现一个35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同类型90天的产品,并被银行的理财师设置为“主打产品”。这并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这只会发生在滚动发售的理财产品遇冷,或是年末季末银行“更需要钱”的时候。你的收益率上升,或是在这段时间资金本身的价值上升了,或者是你购买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承担了更多的风险。而这样的银行理财产品也更有可能沦为“庞氏骗局”。

  Tips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你要关注4个指标

  1、预期收益:理财产品大都不会承诺保本保收益,但预期的收益率能让你知道大概的收益范围。

  2、资金投向:资金投向了股票、债券或是票据市场,这直接影响到你的收益和风险。

  3、封闭期:在封闭期内你不能动用这笔钱,所以你得预留出足够的现金。

  4、风险:你得搞明白这款产品最多会损失多少本金。

好多玩法都可能让你上当

  好多玩法都可能让你上当

  1、在信托刚性保障的幻觉中,风险其实客观存在。

  2、小额贷款出现骗局的关键环节就在于资金运用和去向。

  银行体系理财产品如此,而在银行大厅外,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可能换了另一些靓丽的包装同时上演。那么它们在我们身边的形式,你注意到了吗?从国外经典案例看,庞氏骗局的玩法还可以很多,甚至骗过银行、基金等机构和投资家等专业人士。不要轻易被外表迷惑。

  经典例子就是前纳斯达克主席伯纳德•麦道夫的演绎版本:首先得有个载体,他用自己的积蓄在1960年成立了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并平稳发展成了一家不错的机构。其次,创造一种吸引效应,麦道夫自己曾担任了3年的纳斯达克市场主席,在名誉与声誉的积累下,他依然保持神秘低调;同时,公司的投资收益开始表现出优良的业绩——不论牛熊,他告诉你每月可以得到1%至2%的稳定回报。这已经略高于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平均增长率,而且谁也不会拒绝稳定的高收益。当然麦道夫不免会被追问如何做到如此投资业绩,他则继续抛出神秘的投资术——“内部消息”或者“分裂转换”的投资策略,实际上,谁也没搞懂这到底为何物。但光环和业绩已经让投资者自动过滤掉这些问题了。500亿美元蜂拥而上,掉入陷阱的包括法国巴黎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日本野村控股公司、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总裁和斯皮尔伯格等名人。

  而他的运作逻辑很简单,就是庞氏老套路——用高额回报引诱投资者,再用后来的投资者资金偿付前期投资者,维持收益假象。只要投资资金源源不断,游戏就可以继续下去了。结果是,麦道夫的这个骗局竟然持续了20年,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70亿美元的赎回压力让他自己也玩不下去了,只好坦承“金融巨骗”。连家人都表示不知道真相。

  那为什么会上当?绕不开的根本原因就是诱人的利益,甚至如一些组合的基金经理干脆也把所有钱都交给麦道夫有稳定收益的“对冲基金”,而不是去分散、对冲风险。此类故事还有金融家艾伦•斯坦福的骗局,他以旗下斯坦福金融机构虚构一种存款凭证,说利率高达16%,拆新补旧集资70亿美元也玩了20年;英国的巴洛•克洛斯骗局,投资者以为资金买入的是没有风险的政府债券,而事实是钱直接进入克洛斯私人口袋,前期资金的高回报依然来自后期加入的投资者资金。

  总结一下它的特点:告诉你有一种投资方法或产品,能获得持续稳定的高回报,却没有什么风险,甚至抵消你要分散投资的打算;重点是不透明的交易,你搞不懂它到底是怎样挣钱的。这个荒唐的游戏能持续的原因还有一环,是监管的缺乏,会计事务所和证券交易委员会没有发挥作用。你可能已经想起了一些线索,这和我们说的“影子银行”有很多交集。

  影子银行,也就是区别于正规银行但又借助银行,把贷款证券化的融资方式。其实,除去地下钱庄、民间借贷,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我们熟知的名字。它们都能进行“储蓄转投资”的业务,都有过低的自有资本金比率、处于缺少监管的状态、不透明交易的特点。但将钱交给它们,你真的清楚钱被用来做什么,它们是如何投资的吗?

要注意信托产品的风险苗头

  要注意信托产品的风险苗头

  火热的信托产品、街头宣传单上写着赫赫收益数字的小额贷款产品,或者是一些担保公司、财务公司的高收益投资品种,会不会也是庞氏骗局演变而来的投资陷阱呢?

  购买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能获得8%至12%左右的年化收益,还有个“刚性兑付”支撑着它似乎稳赚不赔,种种亮点让它成为最受追捧的理财宝贝。大资金喜欢,小资金也千方百计组合起来团购。

  但这里面也隐含着风险。其一,这类融资类信托计划身上的刚性兑付是怎么来的?这种行业潜规则最初是为了提高信托产品的流动性,保障投资者利益。不知不觉中,这一原则演变成信托行业的高度共识,投资者也形成“信托无风险”的观念。而事实上中国并没有哪项法律条文有这样的依据,反而是根据2007年《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34条,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好买财富董事长杨文斌也指出,“这不具有法律强制性,至多只是一种维稳需求。在刚性兑付的前提下,信托产品由实质上完全保本保息,异化成最安全又高收益的投资品。”这在根本上违背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高收益隐含高风险”这一资本市场永恒的规律。

  在这种刚性保障的幻觉中,风险其实客观存在,如房地产信托将在2013年上半年迎来兑付的高峰期,需要兑付的资金额度巨大。信托公司也只是为了保住牌照,尽量以自有资金兑付或延期,但总有违约和玩不转的时候。近期就有数宗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问题,都采用“发新偿旧”展期、资产管理公司接盘等方式来处理。这不正是一种变形的“庞氏骗局”玩法吗?

  此外,也要注意防范信托版资金池的猫腻。信托是境内唯一可以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领域进行投资的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股权、权益、购买债券、跨市场套利等方式进行投资运作,这就导致信托版本的资金池出现。显然其中一些是普通投资者不能进入的,也就是说,有可能它的那一套方法我们根本不清楚也看不懂。目前这类信托产品已有千亿规模,包括我们买的投资类信托产品、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它们因为有期限错配操作、项目不透明、监管薄弱等弊端,更让人担心会出现庞氏骗局。

  简言之,类似于银行理财的资金池,信托公司在发行时也没有明确揭示投资项目或组合方式,只是成立后再自主进行管理运作。这意味着它也要想办法维持池内资金流入流出的相对稳定状态,再投资谋利。目前的资金池模式大概有三种:一是常见的开放型基金模式信托计划,也就是仿效银行资金池的理财模式,资金与投资项目多对多,定期开放申赎。二是现金管理信托,将1年期的资产切割成多个短周期产品再滚动发行,通过这种期限错配募集资金,短借长投,资金与项目多对一。第三,就是常常听到的TOT产品,它通过设计单一信托的母信托,再去分散投资于子信托计划,从而打破单个信托计划的自然人人数不得超过50的限制,实现放低投资门槛,购买起步金额有的低至30万元,但收益依然维持在6%至8.5%之间,吸引更多小资金参与。

  这些形式下就有对资金池运营的担忧。其一,想一想,整体上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和配置能力还弱于银行,如果资金池本身的项目投资收益不能覆盖融资成本呢?其二,信托本身的投资标的也缺乏流动性,如果并未储备好项目或者项目跟不上,资金就被闲置,无法产生收益。其三,在资金与项目多对多或多对一的模式下,如果任一项目出现风险或整体不良率上升,将比传统信托项目更难控制。如果出现这些问题,信托公司完全可以不披露这样的风险,它们仍可使用新到的资金偿付旧资金的“庞氏套路”。

  虽然这样说来,上述项目的投资收益也不是庞兹那样完全“空对空”,但风险依然存在,且必然有错期配置、借新还旧的情况出现。目前监管部门已经有意识在进行窗口指导,规范风险控制。我们在行动前,也要看清楚项目的运作方向、存在哪些风险以及应对方法是否成熟。

小额贷款公司在变异

  小额贷款公司在变异

  信贷收紧的环境,使得近几年突然出现一大批财务公司。走道上、电梯里各种不重名的担保公司、财务公司的广告大量存在。这种针对个人的民间借贷投资方式门槛并不高,收益率却足以吸引眼球,年化达到10%至24%。

  它们可信吗?可以参与吗?其实它们背后的这种个人对个人的借贷商业逻辑是合理的,本质上是我把闲置的资金借给需要的人,获取利息收益。但这类小额贷款公司法律位置还比较边缘,只受到政策红线的限制,即不能直接吸纳民间存款,贷款利率不能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而借款便捷性和高成本弥补的是银行贷款资源的稀缺性和不易得,也就是说这种收益是来自于对方给付的贷款利息,是有实际来源的。所以,它最佳的运营模式是只作为借贷双方的中介平台,收取中介服务和管理费用。

  小额贷款公司出现骗局的关键环节就在于资金运用和去向,成为容易受质疑的地方。它们的确有机会用庞氏骗局迷惑投资者:闲置资金交给它,它不一定正规借贷运作,也就是说它拿着钱可以去另外投资、也可以什么都不做,用后两者的钱补足应该产生的收益。例如,2012年6月出现的一家网络P2P“淘金贷”负责人携款跑路的事件。

  那么,规避的最好方法,是要直接查看借贷者资料和信用记录,并具体了解他的资金用途;直接与借贷者签定合同,而不是单纯地通过网络平台确认、直接汇款给平台公司。正如这个行业的先行者宜信公司总裁唐宁谈及的,“借出者要真实掌握资金使用情况。”知道10%的收益从哪里来的,而不是盲目认准高收益。另外,最好的前提是,先选择运营时间较长、且有较成熟的信用评估系统和提供赔付保证金的小额贷款平台公司。

身边可能出现的庞氏骗局

  Tips

  身边可能出现的庞氏骗局

  1、消费折扣陷阱:上海“白领购车骗局”先是低价折扣吸引一部分人相信可以通过平台买到更低折扣的新汽车,吸引更多人投入资金后逃跑。

  2、彩票骗局:加拿大的有组织犯罪团伙给一些英国家庭打电话,告诉他们中了加拿大的彩票大奖,而兑奖必须先缴纳一定数额的手续费。

  3、传销诈骗:2001年,一个名为“女人授权给女人”的传销诈骗案席卷英国。这一骗局采取缴纳入会费的方式,鼓励女性投资,许诺投资3000英镑就可以得到2.4万英镑的回报。

  4、连环信:一封名为“快速赚钱”的信件要求收信人将一定数额的钱寄到信中所列名字的名下,然后将这封信复制寄到其他地址。连环信中许诺,在60天内就能赚到4万英镑。

  5、虚拟银行骗局:2008年年初在线游戏《第二人生》中出现了一个虚拟银行,它声称可以给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但该虚拟银行很快倒闭,许多人无法拿回自己的投资。

  金融产品是“庞氏骗局”的首选载体。无论是近百年前的庞兹,还是现在华尔街的麦道夫,他们把选择行骗工具的目光均盯向了金融产品,因为金融产品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不易为普通民众所理解,其服务的无形性和复杂性能够为行骗者提供一定的掩护。这样的骗局容易使受骗者迅速入局,而且短期内不易发现被骗。除了金融产品之外,“万里大造林”、“蚁力神”都是庞氏骗局的“变异体”。

  庞氏骗局的特征无非几类:一是承诺高额回报,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反投资规律特征。二是编造虚假项目或订立陷阱合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三是混淆理财概念,宣扬投资诀窍的神秘性,让受骗者在复杂的金融产品概念前失去判断力。四是装点门面,用合法的外衣或名人效应骗取群众信任。世纪巨骗麦道夫头上顶着纳斯达克主席的光环,这就是受害者上当的重要原因。

  Tips

  刚性兑付:所谓刚性兑付,就是必须保证到期资金本息的支付,哪怕产品的融资实体未能到期还款,也得由信托公司兜底,变成“卖者有责”。

2-1

原文地址:人人都会遭遇"庞氏骗局" 好多玩法都能让你上当